武大崇简人文
【授课对象】:
【上课地点】:武汉大学珞珈山路湖北科技创业大厦B座1202室(洪山 街道口)
【乘车路线】:
【时 间】:2017-08-05 【浏览次数】:235次 【学费】:¥49800
【授课对象】:
【上课地点】:武汉大学珞珈山路湖北科技创业大厦B座1202室(洪山 街道口)
【乘车路线】:
【时 间】:2017-08-05 【浏览次数】:235次 【学费】:¥49800
知行合一,探寻阳明心学之大道,开启人生智慧之宝库。2017年6月17—18日,“百家讲坛”主讲人、浙江大学哲学系主任董平教授带领崇简人文中心学员一道步入“探寻”《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之旅。随着中心老师的介绍致词,拉开了“传统文化与经营哲学研修班”两天课程的学习序幕。
董平教授开讲王阳明及其心学
立志:王阳明传奇的起点
“人一辈子,要成事,立志是第一步。”董平老师以“立志”为主题,开讲传奇王阳明。王阳明自己也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为什么立志如此重要?王阳明曾表示,一个人如果没有志向,那么就好像船没有舵、马没有衔环,于是只能随波逐流,人生就会一盘散沙。志向就如同定盘星、指南针,关系着人生之路的平衡和方向。否则,人就会成无头苍蝇,四处乱撞,人生一团糟。
王阳明本身就是立志的绝佳例子,他12岁便立志成圣贤,这是他一生传奇的起点,中间虽历经百死千难,志向却坚不可摧,终生不渝。圣人的信念支撑起了王阳明的生命大厦,他终究能以光明磊落的人格、表里澄澈的心灵,伟岸挺立于天地之间,而得其思想之永恒,最后超凡入圣,实现了儿时的志向。
“不论你想做什么、做成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得到什么东西,立志都是第一步、大基础和真关键。”董平老师掷地有声。
知行合一:阳明心学的实践品格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思想的重要核心理念。董平老师表示阳明心学“知行合一”概念,并非我们现代人所认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认为的知行是一回事,“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是一体不可分的。
两天的课程,董平通过王阳明成长中的故事,反复强调“知行合一”的概念。他讲到王阳明本人就是“知行合一”的彻底践行者——15岁考察边疆之后回家,他说他已经写好了给皇上的上书,只要给他几万人马,他愿意出关,国靖难,讨平鞑靼。包括16岁受朱熹影响去格竹,后来用自己的学的军事思想督造威宁伯王越墓等等都反映了他“知行合一”彻底的实践品格。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影响后世很多的人,其中包括毛泽东的《实践论》。王阳明认为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实践论》说,离开实践是不可能的。哑巴吃苦瓜与你说不得,要想知道其中之苦,还得你自己尝一尝。
董平老师表示做到“知行合一”并非说起来这么简单,这过程必然会伴随着挫折与苦难。“人生苦难并非一无是处,很可能它就是你生命生活获得别样境界提升的契机。所以孟子说‘天之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我们的能力,我们生命境界的提升,原本就是在这些痛苦磨难中,得到真实可靠的提升。人不磨,不成器,顺风顺水,顺水安流,最可能造成的,是我们一生的平庸。”
致良知:生命境界的升华方式
“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呈现出它的本真面目。”
为更形象阐明良知,董平老师指作出“良知”就像一面镜子。镜子是平的、明的、静的、净的,镜子只有这样才能如实反映,不扭曲事物的本来面目。
良知即心之理,他就像一面镜子。事情来了,心体就如一面镜子,如实映照一根头发都不少。尽可能还原事情本来的样子。事情做完了,就像外物离开镜面,什么都都没留下。——“风过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则心始现,事去则心随空。”事情来了,安然映照,如实反应,找出症结,处理掉。事情走了,也就放下了,心重归往常,不滞于物,《菜根谭》中的话形象阐释了致良知的义理。
如何致良知?此心不动安稳如镜,如实映照,随机应变!
微访谈
传统文化四期班学员:王伟
王阳明明确指出心的本体纯粹洁净、无善无恶;但意念一经产生,善恶也随之而来;能区分何为善、何为恶这种能力,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而儒学理论的重点之一——格物,在这里就是“为善去恶”。简易直接,不偏有,不着空,直趋中道,直指本源。这即是王阳明对中国思想的贡献,也成就了其三不朽中的“立言”。
传统文化五期班学员:龚涛
董平老师很智慧,看得出他授课是有辨别的,听他深入浅出的讲王阳明,让我认识到了很多,也改变了我之前对王阳明的一些错误认识。好的老师就是这样,能提点你了解不知道的东西,纠偏改正之前错误的认识,从而无意中提升你的一个境界。崇简人文传统文化班,是个不错的平台。
周泳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