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问校网小编为打击整理了2021年湖北自考特殊儿童早起干预考试大纲及部分样题,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概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为学前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即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发展特别需要的0-6岁儿童提供的特别帮助和支持。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充分地认识到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要性。本章探讨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基本概念及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意义,进而阐述国内外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发展趋势,帮助读者形成有关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基本认识。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概述
(一)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在学前阶段具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即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发展特别需要的0-6岁儿童。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为各种不同特殊需要儿童所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
(二)从儿童发展的角度加以区分,学前特殊需要儿童的类别主要包括生理发展障碍儿童、智力落后发展障碍儿童、语言发展障碍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儿童、超常儿童等。
第二节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意义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成长的意义。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最重要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帮助具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在发展的关键期内建立全面发展的基础,充分促进学前特殊儿童的潜能的发展,以及有效预防学前特殊儿童第二障碍的出现。
(二)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家庭的意义。任何一个特殊需要儿童的存在,都给他们的家庭带来许多特殊的问题。学前特殊教育有助于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特殊需要,并且积极参与到教育过程中以帮助自己的孩子;有助于家长减轻精神和物质方面的负担,为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家庭条件。
(三)社会效益一—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每一位特殊儿童,都是作为一个社会的个体存在的,与整个社会及社会发展都有一定的关系。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对我国社会发展的作用集中表现在:为社会发展增加建设者的力量;有效地减少社会承担的特殊教育和残疾福利费用;同时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
第三节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的趋向。当代世界范围内对儿童早期教育的提倡和重视,使得特殊儿童教育出现了突出的“早”之倾向。世界各国都试图通过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来保证早期干预的实施,注重从法律上保证特殊儿童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的可能性;加强早期发现的研究,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围绕特殊儿童的需要制订早期干预方案,以使他们获得最佳的发展。
(二)一体化融合教育的趋向。当代特殊教育的一体化倾向使得特殊教育不再是一个与普通教育截然分离的独立系统,促使整个社会教育体系产生了变革。一体化融合教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回归主流的一体化融合教育,主张特殊教育正常化——让特殊儿童回归社会主流,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安置方面,要求尽可能地将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安排在一起接受教育。二是全纳性的一体化融合教育,要求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内教育所有学生,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并根据儿童自身的特殊需要为其提供特殊服务。
(三)整合教育的趋向。受当代儿童学习和儿童教育理论的影响,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整合教育的问题也受到了特殊教育研究者的普遍关注。摒弃陈旧的单纯训练的特殊教育观念方式,在整合观指导下的特殊儿童教育课程改革正在进行。这种改革从传统的分科教育转入整合教育,从封闭式教育到开放式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转向以儿童作为学习主体的“建构式”教学,从传递知识的课堂教学转向激励儿童参与、探索与创造的活动教学。这样的整合教育取向,充分注重给每一个学习者满足的完整经验,以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发展。
三、考核知识点
(一)学前特殊儿童与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基本概念。
(二)学前特殊儿童的主要类别。
(三)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意义。
(四)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发展趋势。
四、考核要求
(一)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概述
1.识记:学前特殊儿童、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个别差异、特殊需要。
2.领会:学前特殊儿童的类别与分类角度。
3.简单应用:分析学前特殊儿童概念的变化。
4.综合应用:从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概念的变化看当代有关特殊儿童教育认识的发展过程。
(二)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意义
1.识记:发展性不利、补偿性发展、支持性教育环境。
2.领会: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对特殊需要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3.简单应用:如何防止特殊儿童第二障碍的出现。
4.综合应用:试述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对社会文明进步的意义。
(三)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发展趋势
1.识记:早期干预、回归主流、全纳性教育。
2.领会: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对特殊儿童发展的作用。
3.简单应用:比较回归主流一体化融合教育与全纳性一体化融合教育。
4.综合应用:从特殊儿童教育的整合教育趋向看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发展方向。
第二章 学前生理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包括三类生理发展问题儿童的教育,即视觉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听觉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身体病弱儿童的教育。学前儿童中有一部分儿童因各种原因导致视觉障碍、听觉障碍以及身体疾病。由于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其加强教育意义重大。本章要求了解视觉障碍、听觉障碍、病弱儿童的概念,了解导致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脑瘫、癫痫、哮喘等疾病的主要原因,掌握视觉障碍、听觉障碍、病弱儿童的各种心理、行为特点,学习对视觉障碍儿童、听觉障碍儿童和各种病弱儿童进行早期干预的主要措施。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学前视觉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
(一)学前视觉发展障碍概述。学前儿童的视觉障碍根据诊断标准可分为盲与低视力两种,由遗传与先天原因、疾病、意外事故及外伤等因素造成。在学前教育机构中存在的主要是低视力的儿童。
(二)学前视觉障碍儿童的主要心理行为特点是:视觉丧失或减弱,但是听觉和触觉可起补偿作用;听觉注意力好,但兴趣较为狭窄;机械记忆能力强,想像受视觉障碍的影响很大;语言与形象经常脱离,思维时概念的形象往往不清;性格问题较多,有超自尊现象;动作发展方面,活动能力受到限制。
(三)视觉障碍儿童的鉴别主要有简易筛查的方法以及视力测查法。
(四)对学前视障儿童的教育干预原则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教育、多感官协同、自然性、安全性、全面性、持久性等原则;特殊教育内容包括感知机能训练、运动能力训练、认知训练、语言训练、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及日常生活技能的培养;特殊教育方法包括综合多种感官法、表象指导法、愉快学习法、试误法、及时反馈法、实践法等。
第二节 学前听觉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
(一)听觉障碍也称聋、重听、听力损伤,主要指从轻度到深度的各种听力残疾,分为聋和重听两类。持生理学观点的人强调听力损失的可测程度,听力受损达到无法听见某一强度或强度更高的声音称为登,其他听力受损则为重听,常用表示声音强度的单位是分贝(dB)。持教育观点的人经常使用“学语前耳聋”(4岁前)、“学语后耳聋”(4岁后)。学语前耳聋是指儿童在出生时,或者言语和语言发展之前就出现的耳聋;学语后耳聋是指在自然学会说话和语言之后出现的耳聋。
(二)听觉障碍鉴别有纯音测听法、言语测听法以及一些用于幼儿和不易测验儿童的测验方法,如反射测听法、受激反应测听法、游戏测听法以及一些有儿童特点的仪器测试法。
(三)听觉障碍儿童心理行为特征包括:
1.言语与语言发展。语言是听力受损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受影响最严重的问题,听力受损儿童语言障碍很明显。
2.认知与思维。有听觉障碍学生的思维发展迟滞,在很长时期内无法将感知和思维统一起来,感知活动缺少思维和语言的积极参与,很难利用间接经验,主要借助于个体直接经验,感性知识贫乏、肤浅、零乱。
3.社会化发展。听觉障碍儿童与教师、同伴的交往较少,容易对别人产生误解、猜疑等,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情绪,退缩、自我封闭等。听障儿童倾向于与同类儿童交往。
(四)听觉障碍儿童的早期干预
对听觉障碍儿童最重要的是进行早期干预。目前早期干预力求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教育。听觉障碍干预有两个基本观念,一是回归主流观念;二是整合教育观念。进行听障儿童早期干预的基础,是要做到尽早发现听障问题,尽早佩戴助听器,并注意维护、保养和适时更换,进行师资培训。听觉障碍儿童最大的障碍是与人交流困难,语言训练包含以下内容:听觉训练,发音练习,语言理解与掌握,语言能力评估。听障儿童适合在小集体中学习,教师要积极利用同伴教学模式,并要结合使用手语交流法与口语交流法。还要特别重视数学,教育难度尽可能接近普通学前儿童的水平,为听障儿童日后进入正常学校接受教育做准备。教师对听障儿童要进行一对一形式的个别辅导,矫治的时间要有所保证。
第三节 学前身体病弱儿童的教育
(一)病弱儿童概述
1.病弱儿童是指长期患有慢性疾病,体质虚弱,并因此而需要特别照顾与教育的儿童。这类儿童主要指患有以下疾病的儿童:心血管疾病,如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有哮喘;内分泌系统疾病,常见的有糖尿病;肾脏疾病,如肾炎;血液疾病,如贫血和血友病;神经障碍疾病,如癫痫等。
2.病弱儿童由于长期患有疾病、体质虚弱,会因治疗或体力不支而耽误学业,从而影响其学业成绩;由于体弱多病,容易产生注意力不集中,持久性差、精力不支等问题;可能在认知能力发展上略受影响;在个性方面,由于身患疾病,家长过分保护和迁就,会使儿童过于依赖,缺乏自信,容易形成孤僻、退缩等不良人格特征。
(二)脑瘫儿童及其教育干预
脑瘫是一种大脑发育成熟前受到损伤而致的一种神经征候。其主要问题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动作协调困难,多发生在儿童出生时,也可能由于出生后脑伤或传染病所致。
脑瘫儿童的训练包括:运动能力的训练、生活能力的训练、认知能力的训练、语言能力的训练、特殊设施准备及脑瘫儿童的护理等。
(三)癫痫症儿童及其教育干预
癫痫症是由于脑伤造成的,表现为痉挛和抽搐的发作。主要是由于大脑对神经细胞所释放出的过多电流无法做出有效的控制而造成的。
当儿童发病时,会表现出一定的症状,教师应该学会紧急处理的方法。
癫痫症的频繁发作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所以,教师应给予特殊的教育。
(四)哮喘儿童及其教育干预
哮喘是由于呼吸道阻塞、分泌大量的痰液,而使得呼吸困难的现象。造成哮喘的原因是由于过敏反应、情绪波动或活动过度。
哮喘儿童不存在智力上的问题,也没有其他的学习和生活困难。但是,由于身体原因,体弱多病,特别是在发病期间,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学习和生活。作为幼儿园的教师应为患儿提供一些特殊帮助。
三、考核知识点
(一)学前视觉发展障碍、听觉发展障碍、身体病弱儿童概述。
(二)学前视觉发展障碍、听觉发展障碍儿童、身体病弱儿童(包括脑瘫、癫痫症、哮喘儿童)的主要身心、行为特点。
(三)学前视觉发展障碍儿童及听觉发展障碍儿童的鉴别。
(四)对学前视觉发展障碍儿童、听觉发展障碍儿童、身体病弱儿童的教育干预。
四、考核要求
(一)学前视觉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
1.识记:(1)盲;(2)低视力;(3)视觉障碍;(4)造成视觉发展障碍的主要因素。
2.领会:(1)盲与低视力的比较;(2)视觉障碍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3.简单应用:(1)辨别儿童是否存在视觉障碍的方法;(2)对幼儿进行视力检测的方法。
4.综合应用:(1)分析视觉障碍儿童的优势与不足;(2)对视觉障碍儿童早期干预的主要措施。
(二)学前听觉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
1.识记:(1)听觉障碍;(2)听障儿童分类。
2.领会:(1)学前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2)学前听觉障碍儿童早期干预的内容。
3.简单应用:父母在学前听觉障碍儿童早期干预中的角色。
4.综合应用:举例说明如何对学前听觉障碍儿童进行早期干预。
(三)学前身体病弱儿童的教育
1.识记:(1)身体病弱儿童的概念;(2)身体病弱儿童的类型。
2.领会:身体病弱儿童的身心特征。
3.简单应用:(1)身体哮喘儿童的发病特征;(2)脑瘫儿童的康复教育。
4.综合应用:试述学前教育机构中身体病弱儿童的观察与发现。
第三章 学前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在学前特殊儿童中,智力落后儿童是占比例最大的群体。本章要求了解有关智力落后儿童有关概念的界定、身心特征与主要表现、评估与鉴别的基本方法以及教育的策略。旨在能够正确地从正常儿童中区分出他们,认识他们的特殊需要并提供切实可行的教育。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学前智力落后儿童教育概述
(一)智力落后儿童的概念。智力落后儿童是指儿童在发展期内,智力状况明显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的发展水平,并伴随有明显的语言与行为障碍。
(二)智力落后儿童的分类。智力落后儿童按其智力受限的程度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和极重度四级,能够在普通幼儿园学习与生活的多为轻度和中度智力落后儿童。
(三)智力落后的出现率。智力落后的出现率是指在特定时间某一人群中智力落后的患者所占的比率。根据1988年11月我国公布的中国0~14岁儿童智力低下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我国智力落后儿童的患病率为1.07%。其中,城市为0.75%,农村为1.46%,男性为1.13%,女性为1.01%。
(四)智力落后儿童的成因。形成智力落后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可分为两大类,即生物原因所造成的智力落后和社会原因所造成的智力落后,学习和掌握智力落后的成因是判断儿童智力落后的重要线索之一。
第二节 学前智力落后儿童的身心特点
学前智力落后儿童的身心发展遵循正常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但与正常儿童相比,其身心发展开始晚,发展的速度慢,达到的水平低,而且表现出明显的自身特点,主要体现在身体发育的特点,认知特征以及个性特征三个方面。这些特点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因特施教”的重要依据。
第三节 学前智力落后儿童的测查、鉴定方法
对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必须建立在对儿童的特殊性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对学前特殊儿童评估的主要方法有以观察为基础的评估、作业分析评估、标准化的智力测验、社会适应能力测验。
第四节 学前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与训练
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应遵循早期教育、个别化教育以及补偿教育与反复教育等原则,教育内容涉及到智力落后儿童的感知-运动能力训练、认知教育、语言训练及社会认知培养等各个方面。在教育过程中,突出强调个别教育计划的制定,采用任务分析、积极强化、单元教学等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偿教育。
三、考核知识点
(一)学前智力落后儿童的身心特点。
(二)学前智力落后儿童的测查评估方法。
(三)学前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策略与方法。
四、考核要求
(一)学前智力落后儿童教育概述
识记:智力、智商、智力落后儿童。
(二)学前智力落后儿童的身心特点
领会:智力落后儿童的身心特征。
(三)学前智力落后儿童的测查、鉴定方法
1.识记:社会适应能力。
2.简单应用:智力落后儿童的测查、鉴定。
(四)学前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与训练
1.识记:个别教育计划、任务分解法。
2.领会:智力落后教育的基本原则。
3.简单应用:智力落后儿童教育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4.综合应用:根据儿童的特殊需要制定个别教育计划。
第四章 学前语言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前儿童语言发展障碍是指儿童在早期语言获得过程中出现了发展性的异常现象。在学前儿童中,语言障碍是发生率最高的一种障碍类型。本章要求认识什么是学前儿童语言障碍及学前儿童语言障碍形成的因素;了解语言障碍的几种常见类型及各种类型的主要症状;掌握每一种障碍的诊断步骤和方法,以及对这些障碍进行治疗的基本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学前儿童语言障碍概述
(一)学前儿童语言障碍是指儿童在早期语言获得过程中出现了发展性的异常现象。
(二)语言障碍的形成一般受生理、心理、环境因素的影响。生理因素是指发音器官缺陷或神经异常等;心理因素是指不良的情绪情感;环境因素则指环境中缺乏适当的语言刺激,包括刺激不足或刺激不当,社会环境为儿童语言实践与发展提供机会与条件,因此环境因素也会使得儿童语言出现障碍。
(三)语言障碍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我们一般按照儿童的语言障碍分为构音异常、发声异常、流畅度异常与语言发展异常等。
第二节 构音异常
(一)构音异常是指发音时有明显的不符合本阶段年龄水平的错误。构音问题是所有语言障碍中出现率最高的一项,占儿童语言障碍的20%。
(二)构音异常又可分为六种类型:
1.替代音。一个字的韵母或声母被另一个韵母或声母所替代,造成不正确的语音。
2.歪曲音。语音接近正确的发音,但听起来不完全正确。
3.省略音。个别音被省掉,造成不正确的语音。
4.添加音。在正确的语音上有添加的现象。
5.声调错误。指四种声调运用错误。
6.整体性的语音不清。由于唇腭裂或听觉障碍等,儿童咬字不清。
(三)构音异常的形成原因主要有:感知运动因素,如舌头或其他口腔构造异常,动作协调不良等;社会心理因素,如儿童自身情绪及所处环境不良。
(四)构音异常诊断与矫治。诊断要点是:收集儿童个案基本资料;对儿童进行构音器官和听力的检查;检查言语情况;对儿童语言进行鉴定及记录分析。矫治基本步骤分为:分析儿童的错误音所在;纠正错误,建立起正确的语音;利用语言游戏等方式强化儿童的语音。矫治要注意针对儿童个别需要,循序渐进,有固定、充足的时间,注意强化矫治效果,要多人员共同参与。
第三节 流畅度异常
(一)流畅度异常指说话急促不清,延长或语音重复,造成首音难发、连发、语音重复延长或中断的现象,俗称口吃。在所有学前儿童中,流畅度异常约有5%,大多数在2-7岁形成,80%可以通过适当的矫治恢复正常。
(二)关于流畅度异常成因有不同的观点:语言学理论则认为,口吃间题源于患者的语言编码过程;学习行为理论认为,口吃是学习的原因形成的;环境压力理论认为,口吃源于心理压抑的需求或是由于周围环境对其提出过高要求造成其心理压力而形成的;神经生理学理论认为,口吃是由神经心理或生理上的缺陷造成的;也有人认为儿童的口吃是一种语言发展过程中正常的不流畅现象。
(三)流畅度异常诊断与矫治的基本要点是:描述和分析儿童说话不流畅的具体表现;评估儿童负面情绪的性质及强度;评价儿童对自身语言表现的态度与心理调适水平。语言障碍矫治主要致力于改善环境,减轻压力,提供良好的榜样,恰当的强化和加强预防。
第四节 发声异常
(一)发声异常是指音质、音调、音量及共鸣方面出现异常现象。
(二)发声异常包括音调异常、音量异常、音质异常、共鸣异常四种类型。
(三)发声异常形成的原因可分为器质性异常与非器质性异常。前者指由儿童生理上的原因(如声带和喉头的异常)引起的发声异常;后者指由儿童不正确的发音习惯或者心理方面的原因引起发声异常。
(四)发声异常的诊断通常从音调、音量、音质三方面进行检查。发声异常的矫治注重指导儿童正确使用声带的方法,进行发声训练、呼吸训练及听觉训练,并注意儿童的声音保健。
第五节 语言发展异常
(一)语言发展异常是指理解或使用口语、书面语或其他符号系统时出现障碍,语言发展的速度、程度等低于正常儿童。
(二)语言发展异常类型包括:语言缺乏,指儿童到一定的年龄阶段还没有获得语言;存在质量差别的语言,指儿童可以发音并且掌握大量词汇,但在用词方法上与正常儿童有差别,不能有效地使用语言进行交流;语言发展迟缓,指儿童在语言发展阶段语言发展速度明显晚于普通儿童;语言发展中断,儿童语言原本正常发展,由于脑损伤或听力受损等原因,语言发展出现异常现象。
(三)语言发展异常的形成原因包括:构音器官异常、脑损伤、智力缺陷、感官损伤;儿童情绪不良,缺少学习语言的动机;环境中缺乏正常的语言刺激等。
(四)语言发展异常诊断包括个案基本资料汇集,生理检查、心理检查、语言评估及分析,尽可能详细地确定孩子现有的语言能力,并观察孩子掌握语言新技能的费力程度与速度。还要了解儿童与其他人的交流及在游戏中的语言表现等情况。语言发展异常的矫治,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矫治方案,如对于伴随性的语言障碍应当首先诊断、矫治其第一性障碍。语言发展异常的矫治应从儿童的全面发展入手,考虑语言的内容、形式和使用,在安排训练程序时,把辅导建立在语言的正常发展程序的基础上,给孩子提供丰富的语言刺激,扩大孩子的生活范围。
三、考核知识点
(一)学前儿童语言障碍的定义。
(二)学前儿童语言障碍的成因。
(三)学前儿童构音异常的定义、类型、成因、诊断与矫治。
(四)学前儿童流畅度异常的定义、类型、成因、诊断与矫治。
(五)学前儿童声音异常的定义、类型、成因、诊断与矫治。
(六)学前儿童语言发展异常的定义、类型、成因、诊断与矫治。
四、考核要求
(一)学前儿童语言障碍概述
1.识记:学前儿童语言障碍。
2.领会:学前儿童语言障碍形成的因素。
(二)构音异常
1.识记:构音异常。
2.简单应用:学前儿童构音异常的诊断步骤。
(三)流畅度异常
1.识记:流畅度异常。
2.简单应用:学前儿童语言流畅度异常的观察。
(四)发声异常
识记:发声异常。
(五)语言发展异常
1.识记:语言发展异常。
2.综合应用:试分析一个语言障碍儿童的个案。
第五章 学前情绪与行为问题儿童的教育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情绪行为障碍儿童是指排除智力障碍和精神失常的情况所表现的行为与社会要求社会评价相违背,从而妨碍个人对正常社会生活适应的儿童。学前期常见的情绪行为问题儿童主要有孤独症(自闭症)儿童、多动综合征儿童和其他社会性发展障碍儿童。正是由于其正常的外貌特征,往往容易掩蔽其心理疾病而被教育者所忽视。通过本章的学习,使考生了解学前教育机构中常见的有心理疾病的儿童,掌握其教育与训练的策略,有效矫正其不良行为与情绪,培养儿童健康的心理与个性。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孤独症儿童的教育
(一)儿童孤独症是学前教育机构中较为常见而且危害较大的一种心理疾病,它往往伴随着智力落后、缺乏交往技能,而又有其独有特征。孤独症有三大核心特征,即社会化障碍、交流障碍、想像障碍。孤独症儿童的鉴别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但这类儿童在学前期往往表现出的行为特征,成为我们判别的重要依据。研究表明,孤独症的发病原因往往与遗传有关,但也有其他观点。归纳起来,有“心因论”观点、“身因论”观点和“社会环境因素影响论”的观点。
(二)孤独症儿童的主要行为特征有:社会交往障碍,缺乏交会性注意,言语发展迟缓,言语沟通障碍,语言表达怪异,刻板性行为,拒绝变化,超常的记忆力。
(三)孤独症儿童的早期鉴别主要通过医学鉴定、量表评定、调查与行为观察来进行。
(四)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因人而异,差别非常大,更应重视个别化教育。有效的教育方法往往从言语理解力的培养入手。此外,各种各样的孤独症教育项目都对不同类型的孤独症儿童发挥着积极的教育作用。
第二节 多动症儿童的教育
(一)儿童多动症是学前教育机构中常发现的一种心理行为障碍,是指发生在儿童期内行为表现与其年龄极不相称,以注意力明显不集中,活动过多、任性冲动和学习困难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综合病症,也称为轻微脑功能失调。以行为特制来划分,可以分为多动、不专注和被动、紧张和焦虑、不合群、懒散、学习问题等类型。
(二)儿童多动症的行为表现,较容易通过观察而发现。在学前期和学龄初期,多动症儿童的主要行为表现在七大方面:注意力集中困难、精力过剩、行为冲动、情绪不稳定、学习困难、不良行为倾向、协调动作缺陷。掌握多动症的临床观察与诊断标准,可以帮助教育者了解其行为特征与习惯,以便对其进行针对性地教育。
(三)多动症儿童的鉴别主要依据行为指标进行,从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等方面来鉴别多动症儿童。
(四)多动症儿童的教育与干预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教育者要掌握其短时期兴奋集中的特点,进行全方位的干预,行为管理治疗、认知一行为治疗、心理治疗等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第三节 其他情绪行为障碍儿童的教育
(一)情绪行为障碍儿童是指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情绪行为的偏异,这种偏异不是躯体疾病或缺陷的继发情况,也不是某种特定精神患疾的症状表现。情绪行为障碍可分为情绪障碍、品行障碍、正常心理机能发展迟缓而产生的损害、不良习惯四个方面。造成障碍的原因主要有家庭不良影响、幼儿园教育不当、社会环境的“污染”和生理方面的因素。
(二)情绪行为障碍评价的标准主要有不良行为出现的强度和频率、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要求以及是否有异常行为的症状。评价方法主要有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其中以教师的观察为主要方法。
(三)学前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可以表现为情绪障碍、品行障碍、心理机能发展迟缓而产生的行为问题以及不良习惯等方面。对于不同的问题,教育的方法也不同。在幼儿园常见的情绪行为障碍主要表现为攻击性行为、恐惧情绪、嫉妒行为、退缩行为和残忍行为,在教育中应以正面教育和引导为主。
三、考核知识点
(一)孤独症儿童的概念及行为特征。
(二)孤独症产生的原因。
(三)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与训练。
(四)多动症儿童的概念及行为特征。
(五)多动症儿童的教育与训练。
(六)情绪行为障碍儿童的概念及类型。。
(七)情绪行为障碍儿童的观察辨别方法。
(八)情绪行为障碍儿童的表现与教育。
四、考核要求
(一)孤独症儿童的教育
1.识记:孤独症儿童、孤独症儿童的核心特征。
2.领会:(1)理解和掌握孤独症儿童行为特征;(2)孤独症儿童的鉴别;(3)理解和掌握孤独症儿童的教育方法。
3.简单应用:(1)分析孤独症产生的原因;(2)根据所学知识,辨别孤独症儿童。
4.综合应用:根据案例分析制订孤独症儿童的个别教育方法。
(二)多动症儿童的教育
1.识记:多动症、多动症儿童的类别。
2.领会:(1)理解和掌握多动症儿童的行为特征;(2)理解和掌握多动症儿童的教育方法;(3)行为管理治疗;(4)认知一行为治疗。
3.简单应用:根据所学知识,辨别学前机构中的多动症儿童。
4.综合应用:根据案例,分析制定多动症儿童的个别教育计划。
(三)其他情绪行为障碍儿童的教育
1.识记:情绪行为障碍儿童的概念和类别。
2.领会:(1)理解和掌握各类情绪行为障碍儿童的行为表现;(2)理解和掌握各类情绪行为障碍儿童的教育方法。
3.简单应用:根据所学知识,辨别学前机构中的情绪行为障碍儿童。
第六章 学前超常儿童的教育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前超常儿童是指在智力发展突出优异或具有某方面的特殊才能的儿童。我国古代称神童,西方国家称天才儿童。人类关心、教育和重用超常儿童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国际上,对超常儿童进行科学研究和教育也有百余年的历史,而这项工作在我国近代却发展缓慢,研究工作寥寥无几。直到1978年,我国科学界才开展了对超常儿童的研究和教育。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学前超常儿童的概念,了解超常儿童的研究历史和超常儿童的类型,理解超常儿童的早期教育,掌握家庭和幼儿园对学前超常儿童鉴别的程序以及学前超常儿童的教育措施。
二、考试内容
第一节 学前超常儿童教育概述
(一)超常儿童不只是智力和才能的高度发展,而是优异智力、创造力及良好的非智力个性特征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体,故称其为超常儿童。
(二)人类对超常儿童的研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西方国家对“天才”儿童的认识是随着智力概念及其测量和非智力因素的概念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的。近几十年来研究的进展较快,呈现出基本理论观点趋向全面、研究的内容扩大、鉴别的指针和方法趋向综合、教育研究注意促进发展等特点。
(三)可以根据学前超常儿童的潜能、成就与行为特征将他们分为智力型、语言型、艺术型、创造型和领导型等几种类型。
(四)对超常儿童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这类儿童。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超常儿童有三大典型特征:第一,智力早熟;第二,坚持按自己的方式行事;第三,掌握欲极强。
第二节 学前超常儿童的鉴别
由于超常儿童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鉴别也应采取多方面的指标,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来进行动态的比较研究。这些多方面的指标包括一般智能方面、学习能力和成绩方面、特殊才能及个性品质方面。
(一)心理学衡量儿童智力发展的差异有多种方法如测验法、教育诊断法、观察和作业分析法等,而运用最广泛的是测验法。两种常用的智力测验量表是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和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二)鉴别超常儿童的特殊才能,主要是采用专门编制的测验及对儿童的活动成果、创作的产品进行分析评定的方法。当然对儿童特殊才能的鉴别也可以多种方法综合使用。
(三)19世纪50年代,吉尔福特等心理学家发现并指出智力测验不能测量人的创造力。而人类的创造潜力存在着很大的个别差异。为了鉴别创造力,许多研究者编制出各种关于创造力的测验。在这些创造力的测验中,以吉尔福特编制的《发散性思维测验》和托兰斯的《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应用最广。
(四)具有领导才能的儿童的鉴别一般采用“具有领导才能儿童表现特征的核查表”,以表明儿童的领导才能的潜质。在学习或游戏中,如果教师观察到儿童表现出具有表中所列的某些特征,则可分析孩子是否已经具有或潜藏着较强的领导能力。
(五)对非智力个性特征的鉴别不仅具有发现和选拔方面的价值,而且还有教育方面的意义。
第三节 学前超常儿童的教育
(一)早期教育对超常儿童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首先,早期教育可以促进超常才能的形成;其次,早期教育可以促进已显露的超常才能的继续发展。
(二)超常儿童需要早期教育,但应遵循符合儿童实际、全面发展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幼儿园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等。
(三)超常儿童的成材需要良好的家庭条件:能提供充足而适宜的材料和活动;尊重婴幼儿的特点;创造求知的气氛;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家庭气氛和谐等方面。
(四)不同类型的超常儿童,甚至不同的超常儿童个体,教育方法也不同。超常儿童在幼儿园的教育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学习内容、技能和学习环境。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选择最佳的教育模式。幼儿园教师教育超常幼儿还应注意人生观、人格、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协同发展。
(五)承担超常儿童教育的教师应具有较好的素质和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而且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高尚的人格。
三、考核知识点
(一)学前超常儿童教育概述。
(二)学前超常儿童的鉴别。
(三)学前超常儿童的早期教育。
四、考核要求
(一)学前超常儿童教育概述
1.识记:超常儿童、智力型超常儿童、领导型超常儿童、创造型超常儿童、语言型超常儿童、艺术型超常儿童。
2.领会:(1)关于超常儿童特征的不同观点;(2)超常儿童的三大典型特征。
(二)学前超常儿童的鉴别
1.识记:发散性思维的特征。
2.领会:我国对于超常儿童非智力特征的鉴别。
3.简单应用:举例说明如何鉴别学前超常儿童的创造力。
(三)学前超常儿童的早期教育
1.识记:超常儿童早期教育的基本原则。
2.领会:(1)超常儿童早期教育的意义;(2)学前超常儿童在幼儿园的表现。
3.简单应用:学前超常儿童成材需要什么样的家庭环境。
4.综合应用:学前超常儿童的幼儿园教育策略。
第七章 游戏治疗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了解游戏治疗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理解游戏与游戏治疗的关系。
(二)掌握游戏治疗的主要理论派别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
(三)学会游戏治疗的实施方法,初步具备将游戏治疗技术应用于治疗学前特殊儿童的能力中。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游戏治疗概述
(一)游戏治疗的概念及特征
以儿童为对象进行心理治疗的人把游戏作为与儿童沟通的媒介,让儿童通过游戏“玩”出自己的问题。这种凡是以游戏为主要沟通媒介的心理治疗被称为游戏治疗。
游戏与游戏治疗是有区别的,它们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游戏治疗主要是面对有问题的儿童,通过治疗帮助儿章解决精神困扰,促进他们向着正常的方向发展。
游戏治疗是以游戏为媒介的儿童心理治疗的方法。它是在儿童的现实世界之外,为其提供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儿童通过游戏将内心压抑的、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玩”出来,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或缓解。第一,游戏治疗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第二,游戏治疗中包含着充分的教育因素;第三,游戏治疗是充分体现儿童自主性的;第四,游戏治疗是安全、愉快的。
(二)游戏治疗的产生与发展
1.游戏治疗的产生
对儿童进行心理治疗最早是弗洛伊德于1909年开始的,他将心理治疗的方法用于儿童,最大的困难是与儿童沟通的问题。弗洛伊德的学生哈葛·赫尔玛斯(Hug Hellmuth)于1919年将游戏直接用于儿童的心理治疗。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和克莱恩(Klean)开始用游戏作为儿童心理治疗的一种手段,把游戏作为一种直接的语言替代物,让儿童用游戏“玩”出其问题。游戏是儿童的自然媒介。
2.游戏治疗的发展
游戏治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分化”、“融合”、“创新”三个阶段,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流派。
(三)游戏治疗的理论流派
在成人心理治疗中常见的“认识疗法”、“行为治疗”、“精神分析”、“患者中心”等,都各自派生出如何以游戏为媒介,适合以儿童为治疗对象的游戏治疗,形成了两派的主要观点。
1.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治疗相关理论,主要是把游戏作为心理分析治疗的手段,让儿童把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早期创伤和痛苦体验暴露出来,通过治疗者的分析、解释和疏导,着重解决异常行为和心理障碍的内在原因。治疗者观察儿童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有针对性地对儿童进行解释和分析,使儿童无意识的体验变成了有意识的体验,再通过治疗者的解释、分析,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2.人本主义学派的游戏治疗相关理论:游戏治疗是以游戏活动为媒介,为儿童创设一个充分自由的环境,让儿童在游戏活动中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暴露内心存在的问题,从而解除种种困扰,使其获得正常发展的机会。实践经验表明,采用这种形式的治疗,对于有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儿童比较有效,如果治疗者能贯彻执行八条基本的治疗原则,治疗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大。阿克瑟莱恩的游戏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治疗的关键。
第二节 游戏治疗的实施方法
(一)准备期一—进入游戏治疗室前的准备工作
1.发现并鉴别有特殊需要的儿童。
2.游戏治疗中的家长工作。主要在改变家长的态度、增进家长对游戏治疗的理解、争取家长对游戏治疗的积极配合三个方面。
3.游戏治疗中与教师的沟通。 在游戏治疗中需要与儿童所在的教育机构的教师取得联系和沟通,让教师知道该儿童在接受治疗时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需要教师在那些方面给予支持和配合。使儿童在游戏治疗室内外的环境能尽量保持一致,有利于增进治疗的效果。
4.与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游戏伙伴关系可以是教师与一个特殊儿童之间、也可以是教师与一组特殊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
5.游戏治疗室的结构。游戏治疗室的环境、游戏治疗室的玩具,游戏治疗时间的确定是实施治疗前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6.游戏治疗者的角色。在游戏治疗中治疗者应扮演这样的角色:沟通者、旁观者、观察者。
(二)治疗期一—游戏治疗的具体实施过程
1.设计适合该儿童需要的治疗方案及目标,包括阶段目标和终极目标。阶段目标是把治疗分成一个一个的阶段,终极目标是指游戏治疗完成后要解决哪些问题,达到什么目的,是判断是否该终止治疗的信息和标准。因此,目标和方案是进行治疗的重要环节。
2.实施治疗方案。首先带儿童进游戏治疗室,给儿童有自由探索的机会和条件;然后观察记录儿童在游戏治疗室中的表现,及时反馈儿童的言行;及时与家长、教师沟通,获取相关信息;在游戏治疗中根据儿童的情况设置必要的限制,以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三)追踪期——游戏治疗的效果评估
由教育机构中的教师、家长及治疗者进行综合评价;再通过量表评估;为保证效果的有效性,应该通过专业机构的评估。
第三节 游戏治疗技术运用的个案举例
“游戏治疗孤独症儿童的一例报告”就是用阿克瑟莱恩的游戏治疗方法,对自闭症儿童治疗并取得成效的一个案例。可以看出游戏治疗技术在治疗孤独症儿童中的实际应用。
(一)收集个案资料。通过资料寻找可能导致问题的原因,以便在治疗中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同时开始建立治疗者和儿童的关系。
(二)鉴别诊断个案问题的性质。在综合多方面检查结果的基础上,确定儿童的问题。为游戏治疗的方案建立提供直接的信息。
(三)制定和实施游戏治疗目标。治疗者与儿童合作开始治疗,经过若干次游戏治疗活动,对儿童的帮助开始产生效果。
(四)追踪与评估。使用针对个案儿童适用的方式进行评估,发现游戏治疗之后儿童行为等各方面的变化。
三、考核知识点
(一)游戏治疗及其特征。
(二)游戏治疗的理论流派。
(三)游戏治疗的实施方法。
四、考核要求
(一)游戏治疗概述
1.识记:(1)游戏治疗;(2)游戏治疗与游戏的关系;(3)阿克瑟莱恩的游戏治疗的八条基本原则。
2.领会:(1)游戏治疗的产生与发展过程;(2)学前儿童游戏治疗开展的特点;(3)精神分析学派游戏治疗的主要观点;(4)人本主义学派游戏治疗的基本思想;(5)游戏治疗在学前儿童心理治疗中的价值。
3.简单应用:发现和鉴别有特殊需要的儿童。
4.综合应用:(1)能借助游戏治疗理论对不同案例进行分析;(2)能理解并灵活遵循游戏治疗的原则。
(二)游戏治疗的实施方法
1.领会:(1)游戏治疗的实施步骤及要求;(2)游戏治疗中的限制。
2.应用:(1)能布置一个游戏治疗室;(2)会根据个案特征设计游戏治疗的方案;(3)初步具备进行游戏治疗的能力;(4)能对游戏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估。
第八章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中的语言矫治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要求认识学前特殊儿童语言矫治的意义,掌握发现和初步诊断语言障碍儿童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对本章节内容的学习,还应该清楚教师在语言障碍儿童的矫治过程中的角色,要求能够理解并尝试应用幼儿园适用的语言矫治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学前特殊儿童语言矫治的价值
(一)语言矫治的概念
为帮助语言异常儿童克服障碍,促使他们的语言得到较好的发展,教师和专业人员采取一定的干预手段,给予他们特别的帮助,这就是语言矫治。
(二)语言矫治的价值
学前阶段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帮助儿童克服障碍,可以使他们的语言和其他方面获得更好的发展。对语言有障碍的儿童来说,语言矫治愈早进行,效果愈好。
第二节 学前特殊儿童语言矫治的工作过程
(一)语言矫治工作的前期准备
前期准备工作主要目的是了解儿童语言发展的程度,确定儿童交流是否异常及异常的程度,分析障碍原因,提出语言矫治的方向性建议。
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收集儿童的有关原始资料,系统观察儿童的行为表现,利用测查工具对儿童进行测查,撰写观察结果和语言矫治建议。
(二)语言矫治工作的指导原则
1.基本观点:语言障碍儿童的教育是幼儿园整个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应为语言障碍儿童提供有效的特别帮助,并与儿童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将语言矫治渗透在教学内容的各个领域之中。
语言矫治不是单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教师、家长等需要密切配合。语言治疗还要和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结合起来。
2.指导原则包括个别化指导原则,兼顾个人与集体原则,可行性原则,系统性原则。
(三)语言矫治工作中的教师角色
教师做语言矫治工作的任务主要有:及时发现儿童的问题,树立良好的态度,为语言障碍儿童提供正确的语言范型,做好家长等人的工作,为语言障碍儿童制订和执行个别化教育方案。
第三节 学前特殊儿童语言矫治的方法
(一)儿歌故事法。儿歌、故事等文学作品对语言矫治有特殊功能,可以弥补儿童语言经验不足,促使儿童掌握语言形式和运用语言,并促进儿童情感、认知、社会化等方面共同发展。
(二)全面交流法。语言属于符号的一种,符号活动之意义的产生、传达、阐释过程除语言符号外,还包括绘画、舞蹈、音乐符码、文化符码、医学符号、动作符号乃至嗅觉符号、触觉交流等,各种符号系统之间存在一种共性,其他符号的学习与语言符号系统的发展能够相互促进。
(三)多重刺激法。根据感官代偿作用,如触觉可以代替听觉,强调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同时给予儿童多种刺激,以提高儿童的语言学习效果。
(四)日常交往法。通过日常交往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并以培养日常交往能力为目标。
(五)自然情境法。儿童是通过真实的生活经验来学习语言的,语言矫治应着眼于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矫治中尽量使用真实物体与真实情境,教师应结合幼儿园的环境及各种活动,让孩子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语言。
(六)游戏法。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游戏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孩子讲话的愿望,有效地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
三、考核知识点
(一)语言障碍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及语言治疗的意义。
(二)学前儿童语言治疗的基本观点与指导原则。
(三)幼儿教师在语言治疗中的角色。
(四)学前特殊儿童语言治疗的方法。
四、考核要求
(一)学前特殊儿童语言矫治的价值
1.识记:语言矫治。
2.领会:(1)语言障碍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2)学前儿童语言矫治的意义。
(二)学前特殊儿童语言矫治的工作过程
1.领会:(1)语言矫治工作的前期准备;(2)语言矫治工作的指导原则。
2.简单应用:教师在幼儿园语言治疗中承担的具体任务。
(三)学前特殊儿童语言矫治的方法
1.识记:(1)儿歌故事法;(2)全面交流法;(3)多重刺激法;(4)日常交往法;(5)自然情境法;(6)游戏法。
2.简单应用:(1)学龄前儿童语言发展异常的诊断;(2)试举例说明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如何为语言障碍儿童提供特殊帮助。
3.综合应用:举例说明学前儿童语言发展异常的矫治措施。
第九章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中的行为矫正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前特殊儿童的行为正处在学习和形成之中,但在这一进程中,学前特殊儿童由于其身心特点而容易出现一些行为问题。这就要求家长和教师对此有一定的认识,掌握基本的行为矫正方法。本章要求了解目前有关儿童行为矫正的基本理论概况,了解行为主义的行为矫正方法、认知派的行为矫正方法以及社会学习理论的行为矫正方法各自的特点和所倡导的各种具体方法,理解各种理论流派理论观点的积极意义和不足之处,掌握各种流派的理论观点及其方法的应用。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行为问题概述
(一)学前儿童常见的行为问题
学前儿童的行为处于发展之中,因而其行为既有向好的方向发展的一面,也存在许多问题。学前的特殊儿童尤其如此。正常行为或问题行为的划分是相对的。通常儿童的问题行为可以归纳为行为不足、行为过度和行为不适当等几类。
(二)学前儿童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
特殊儿童由于身心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发展过程中会产生许多不适应的现象,这就可能会导致发生一定的行为障碍。分析当前儿童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可以看到这些问题的出现与社会环境变化、家长教养方式以及学前教师的教学方法是相关的。
(三)行为矫正的相关理论
以巴甫洛夫为代表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以斯金纳为代表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以贝克等为代表的认知行为疗法以及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都针对儿童行为矫正的问题提出了自己流派的观点和方法。
第二节 学前儿童行为矫正的基本方法
(一)正强化。正强化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与奖励是同义的。正确使用正强化可有效地增强好的行为,但使用不当也会带来副作用。每个人所喜好的事物不同,在奖励时要注意强化物的强化价值,还要防止过多剥夺或饱厌现象。
(二)间歇强化。间歇强化与连续强化相比效果更强,同样也需要强化物的支撑。
(三)区别强化。区别强化可用来减少不当行为,要求在行为以低比例出现时给予递减强化。
(四)消退。消退是与连续强化相对应的概念。要防止给予不良行为注意,消退时要确保态度一致。
(五)隔离。隔离是当儿童表现出不良行为时暂时将其从有强化物的环境中分隔开,严重者可用隔离室。
第三节 行为矫正方法的应用
(一)代币制。代币制是综合应用、强化对儿童实施行为矫正的方法。需要建立一套奖励代币的办法和兑换逆强化物的机制。
(二)模仿和示范。模仿和示范是相对应的。儿童的行为大多是建立在模仿的基础上的,因此给予正确的示范就很必要。要给儿童正确的示范,防止不正确的示范对儿童的行为产生错误的引导。
(三)行为塑造法。行为塑造法是一种程序,用来形成某个人目前还没有的行为,即个体从不会到一步步学会一个新行为的过
(四)行为矫正方法举例。
案例一:破坏行为的干预举例;
案例二:不良情绪的干预举例。
三、考核知识点
(一)学新特殊儿童行为问题概述。
(二)学前特殊儿童行为矫正的基本方法。
(三)行为矫正方法的应用。
四、考核要求
(一)学前特殊儿童行为问题概述
1.识记:(1)行为矫正;(2)条件反射;(3)应答性条件反射;(4)操作性条件反射。
2.领会:(1)了解应答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异同。
3.简单应用:举例说明学前特殊儿童的行为问题及其原因。
4.综合应用:试述学前特殊儿童行为矫正的有关理论。
(二)学前儿童行为矫正的基本方法
1.识记:(1)正强化与正强化物;(2)间歇强化;(3)区别强化;(4)消退;(5)隔离。
2.领会:(1)正强化物的选择;(2)正强化与间歇强化的比较;(3)区别强化减少行为的原理;(4)隔离的类型。
3.简单应用:(1)消退失败的原因;(2)分析区别强化的优点;(3)分析隔离的优缺点。
4.综合应用:(1)试述强化在学前特殊儿童行为矫治中的应用。
(三)行为矫正方法的应用
1.识记:(1)代币制;(2)代币;(3)模仿;(4)示范;(5)塑造。
2.领会:(1)代币制的优缺点;(2)模仿与示范的关系;(3)模仿的类别。
3.简单应用:(1)举例说明代币制的作用;(2)如何提高模仿学习效果。
4.综合应用:(1)设计代币制系统;(2)模仿在学习行为中的正反作用。
第十章 学前特殊儿童的一体化教育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体化教育是当代特殊儿童教育的主要思潮和发展趋向。本章立足我国国情探讨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一体化的意义,介绍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的安置形态、组织形式、内容、方法等,并阐述如何为一体化教育中的学前特殊儿童设计制订和实施个别化教育方案。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的基本形式
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打破了传统的以特殊学校或养护机构为主要教育形态的限制,将特殊需要儿童安置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中,尽可能让特殊儿童充分地参加正常儿童的活动。这种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的教育体制,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如何将特殊需要儿童与普通儿童安置在同一个环境中学习的问题。
(一)一体化教育的安置形态
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的安置形态主要有:随班就读与个别帮助相结合的安置形态,设立中心的安置形态,对口活动的安置形态。影响安置形态的因素是:特殊儿童的特点,学前教育机构特点,师资的特点和特殊儿童家长的观念。
(二)一体化教育的组织形式
学前儿童一体化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有:(1)集体教学活动。(2)分组教学形式。(3)在集体教学中重点关注的形式。(4)个别辅导的形式。
第二节 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的教学策略
(一)教学目标策略
1.目标制定原则包括:强调特殊儿童发展的全面性原则;强调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发展的差异性原则;强调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的融合性原则。
2.目标制定步骤包括:确定目标一—选择学习内容——组织学习内容——评价学习效果。上述环节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循环过程。
3.教学目标分类: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一般教育目标与特殊教育目标(缺陷补偿目标、认知加强目标和生活技能训练目标)。
4.目标制定方法:目标分层法和目标分期法。
制定方法:目标分层法和目标分期法。
(二)教学内容策略
1.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根据教育目标及儿童发展水平。
2.教学内容的分类包括一般教育内容与特殊教育内容两部分,具体有普通学前教育课程、认知加强课程、特殊治疗课程与生存技能课程。
第三节 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中的人员
(一)一体化教育中的教师
1.教师角色:发现和诊断班级内的特殊儿童,教给儿童日常交往的技能,制订和执行个别化教育方案,组织协调其他人员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
2.教师素质:能够认识矫治的意义,对所有儿童一视同仁;掌握一定的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技能;具备组织协调能力;具有创造性,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一体化教育中的家长
1.家长角色:家长在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中有两个主要作用。一是积极配合教师在幼儿园的工作,包括提供特殊儿童个案发展史、及时反馈儿童在家中的表现和训练效果、对儿童在幼儿园中的教育内容进行强化以及参与个别化教育方案的制订和实施;二是在教师指导下,对特殊儿童进行家庭教育。
2.家园配合方式:一是教师与家长要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交流;二是教师对家长进行一定的培训。
(三)一体化教育中的同伴
教师在特别关注特殊儿童的同时,不能影响正常儿童的利益。一体化教育对正常儿童也有促进作用,对其德性及知性发展有好处。
同伴关系是儿童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正常儿童是教师教育特殊儿童的帮手。
帮助特殊儿童的方式:可以采用以一对一的配对形式和活动小组的形式帮助特殊儿童。
第四节 学前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方案的制订
(一)个别化教育方案的制订原则
1.科学性原则:个别化方案的整个制订过程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2.发展性原则:方案的制订与实施是满足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最终促使其发展。
3.可行性原则:一是指方案的内容必须符合幼儿的水平;二是指计划要考虑到教育人员、教育机构执行方案的可能性。
(二)个别化教育方案的内容
个别化教育方案的内容包括:儿童现状分析,特殊接受特殊治疗与帮助的内容,特殊儿童参与普通儿童学习的内容与程度;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教学的方式;特殊儿童的发展目标;方案检查的时间及方式;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学前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方案的制订步骤
分析评定——找出差异——制订方案——实施方案——评定实施情况——修改方案——实施方案。
三、考核知识点
(一)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的安置形态。
(二)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的组织形式。
(三)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的教学目标。
(四)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的教学内容。
(五)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中的人员。
(六)学前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方案的制订。
四、考核要求
(一)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的基本形式
1.识记:(1)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的三种安置形态;(2)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的几种组织形式的定义;(3)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各组织形式的优缺点。
2.领会: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的各安置形态的优缺点。
3.简单运用:如何选择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的安置形态。
(二)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的教学策略
领会:(1)制定教育目标的原则、过程;(2)教学目标分类;(3)确定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教学内容的依据;(4)学前儿童一体化教育中的一般内容与特殊内容。
(三)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中的人员
综合运用: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中人员的不同作用及人员之间的组织协调。
(四)学前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方案的制订
综合运用:举例说明学前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方案的制订。
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有必要对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和要求。
一、关于考试目标的说明
为了达到考试内容的具体化和考试要求的标准化,本大纲在列出课程的学习内容的同时,还规定了各章的考核目标,包括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两部分。规定考核目标,可以使考生进一步明确考试的内容和要求,更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学习教材;使考试命题者进一步明确命题范围,更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易程度。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和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四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的关系,各层次的具体含义是:
识记:能知道有关名词、概念、事实的含义,并能正确地认识和表述,这是低层次的要求。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掌握基本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基本观点和方法的内涵,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这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关于自学教材
指定自学教材:《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周兢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出版。
推荐参考教材:
1.方俊明,《当代特殊教育导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汤盛钦,《特殊教育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三、自学方法指导
1.了解特殊需要儿童的特征,掌握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一般理论与方法。
《特殊儿童早期干预》课程的内容广泛复杂,涉及各种不同类型的特殊需要儿童的特点和行为表现,探讨根据他们的不同需要进行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课程。各章内容既有逻辑上的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自学时应首先全面系统地学习各章内容,掌握不同类型的学前特殊需要儿童的特点和教育的特别要求;再进一步了解一些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可以采用的特别的方法;最后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把握重点,做到融会贯通。
2.理论联系实际,促进自己的教育观念的转变。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从融合教育和全面发展的基本观念出发,在教育的原则、目标、内容和方法方面,体现了当代优质学前教育的基本观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考生在学习本课程时,要努力分析教材内容所体现的教育观念,领会教材内容的精神实质。同时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深入思考,促进自己教育观念的转变,切忌死记硬背。
3.注重操作应用,在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特殊儿童早期干预》课程的生命力在于应用。无论是课程内容的学习,还是考核的具体要求,都体现了对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考生在学习有关的课程内容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争取能够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在应用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对社会助学的建议
1.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学习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钻研指定教材,明确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不同特点和学习要求,对考生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引导他们避免自学中的各种偏向,把握社会助学的正确导向。
2.要正确处理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关系,努力引导考生将识记、领会和应用联系起来,把基础知识和理论转化为应用能力,在帮助自学者理解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操作的能力。
3.要正确处理重点和一般的关系。课程内容有重点和一般之分,但考试内容是全面的,而且重点和一般之间也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社会助学者应指导考生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考核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突出重点。总之,要把重点学习和兼顾一般结合起来,不能孤立地抓重点。
五、对命题考试的要求
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试目标来确定考试范围及考试要求,不要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考试命题要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重点内容。
2.本课程在试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占15%,理解占30%,应用占55%。
3.试题要合理安排难度结构。试题难易程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易程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易占2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20%。必须注意,试题的难易程度和能力层次不是一个概念,在各能力层次中都会存在不同难度的问题,切勿混淆。
4.本课程考试试卷采用的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应用题等。
附录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学前教育机构中常见的智力落后儿童一般是轻度弱智的儿童,他们的智商大约是( )
A.IQ30-40 B.IQ50-60 C.IQ70-85 D.IQ85-100
2.在为特殊需要儿童制定个别教育计划时,确定具体目标的步骤是( )
A.分析评定 B.制订方案 C.修订方案 D.评估方案
二、简答题
1.简述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意义。
2.简述孤独症儿童的特点。
三、论述题
1.试述学前超常儿童的类型及其发展特点。
2.结合实际谈谈应当如何帮助病弱儿童。
四、应用题
1.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设计一个针对某一特殊需要儿童的个别化教育方案。
2.某中班幼儿,近期出现比较明显的行为问题,经常与同伴发生冲突。经了解,他的家庭环境有变化,父母正在离婚过程中。请以此个案为例,谈谈采用游戏治疗方法帮助这个幼儿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年湖北自考特殊儿童早起干预考试大纲及部分样题,大家要记得查漏补缺,找出不足!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