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武汉科技大学网络教育高起专语文练习题
2020年武汉科技大学网络教育高起专语文练习题介绍如下,有需要的同学可以练习一下,做完之后还可以对照答案修正。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A.自缢(yì)伶俜(pīn)编纂(zuǎn)载(zǎi)笑载言
B.契(qiè)阔婀娜(nuó)修茸(qì)渐(jiàn)车帷裳
C.诘(jié)问诟(ɡòu)厉詈(lì)骂不可遏(è)制
D.解剖(pāo)吐哺(pǔ)煦(xū)暖熠(yì)熠发光
答案:C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长篇累牍川流不息风驰电擎残羹冷炙
B.随声附合趋之若鹜固若金汤泽被后世
C.贻笑大方遐思迩想众口砾金莫明其妙
D.孑然一身恬退隐忍臻于郅治不经之谈
答案:D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刚刚跨入上海,这位从未出过县城的小伙子,便在灯红酒绿的强烈反差下,心中涌动着一种莫名其妙的自卑感。
B.齐白石的画别具一格,在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出类拔萃的。
C.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D.他的批评,措辞太尖锐,妨害了作家和出版机构的名誉和权益。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某领导任命的这位学科带头人,既不懂外文,又看不懂电路图,面对着浩如烟海的国外科技资料,只能望洋兴叹。
B.敌人被打跑了,但我们知道,他们不会甘心失败,一定会重整旗鼓,卷土重来。
C.桂林的山水真是神奇秀丽,青青的山,绿绿的水,栩栩如生,令人陶醉。
D.大家诚挚的劝慰,使他消除了顾虑,这才说出了难言之隐的苦衷。
答案:A
5.填入文中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晋察冀北部有一条还乡河,,,,碧绿的芦苇像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云。
①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②河边有个小村庄③河里长着许多芦苇
A.①③②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答案:D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云南有着美丽的风景,山清水秀,月色朦胧;风摇叶展,山路;九转十八盘,山雨雾中行。
②大多数人不会留意到,每一项这样的工程,都会留下一片建设者的坟茔,他们不再魂归故里,而是永远与这伟大的工程相依相伴。
③互联网并非,整齐划一的技术革命的产物,而是在各种混乱、争论和复杂的利益纠葛中发展成为今天的规模。正是一个个小的草根网络,最终汇集成一个不可逆转的大潮流。
A.曼延告竣自上而下
B.蔓延告罄一呼百应
C.曼延告竣一呼百应
D.蔓延告罄自上而下
答案:A
7.在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对于外国文化,排外文化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进步的外国文化,以为发展我国新文化的。
②蜘蛛的丝,即使放弃了科学的,从实用上看,也是很有意思的。
③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神话、童话的幻想故事,都可能成为现实。
A.吸收借镜体察以致
B.吸收借镜观察以至
C.吸收鉴戒体察以至
D.吸收鉴戒观察以致
答案:B
8.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B.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C.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D.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答案:B
9.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追求(覃子豪)
大海中的落日
悲壮得像英雄的感叹
一颗星追过去
向遥远的天边
黑夜的海风
起了黄沙
在苍茫的夜里
一个健伟的灵魂
跨上了时间的快马
A.诗的第一句实写,第二句虚写,时空阔大,意象壮美,写现实境界而又超越现实境界,
激发读者对人生境界和人生价值的审美领悟。
B.日落之后是黄昏,"一颗星追过去/向遥远的天边",星斗临空,诗人对黄昏作了传神的
动态演示和静态描摹。
C.黄昏之后是黑夜,"黑夜的海风/刮起了黄沙",四周墨黑,海风呼啸,黄沙飞扬,声色
并茂,令人如见如闻,给人留下了可供联想的天地。
D.最后三句以虚写结束全诗,"快马"之暗写"追"与"一颗星追过去"之明写"追",从隐与显两方面扣紧题旨:真正的人生,应该有高远的追求。
答案:B
10.《前赤壁赋》的作者是()
A.苏轼
B.李商隐
C.杜牧
D.韩愈
答案:A
11.下列各句兼有夸张和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答案:B
12.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回望兰亭,难忘残园雨锁,难忘清波泛舟,难忘竹林漫步……
理解:该句用了三个难忘……的排比句式,抒发了作者对兰亭的留恋之情。
B.林子里很多地方还是积着厚厚的雪,高山杜鹃花却等不及,径自开了起来。
理解:该句用了“开”赋予了高山杜鹃花人的特质,生动地表现出杜鹃花的蓬勃生机。
C.一棵新芽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
理解:该句用新芽比作珍珠,写出了珍珠的闪亮。
D.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理解:该句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读书人应当声声入耳,事事关心。
答案:A
13.成语“夙兴夜寐”出自()
A.《陈情表》
B.《短歌行》
C.《关山月》
D.《氓》
答案:D
14.下列句子中“见”不表被动的一句是()
A.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B.苏秦富贵,以百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
C.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D.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
答案:B
15.“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中“事”的正确解释是()
A.侍奉
B.事情
C.故事
D.被侍奉
答案:A
16.提出“惟陈言之务去”的写作主张的是()
A.韩愈
B.柳宗元
C.欧阳修
D.梁启超
答案:A
17.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予以贯通的话,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①这种梦境往往会被顽皮的鱼鹰搅破。
②忽然间鱼鹰变得异常机灵,抖着翅膀扑进水里去,山影一时都搅碎了。
③赶上天气晴朗,水面平得像玻璃,满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淡墨色的山影,模模糊糊的,使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梦境里去。
④这时渔翁站起身伸出竹篙,挑上鱼鹰,一捏它的长脖子,那鱼便被吐进竹篓里去。
⑤竹筏子的梢上停着凡只鱼鹰,神气有点迟钝。
⑥一转眼,鱼鹰又浮出水面,长嘴里咬着条银色细鳞的链子鱼,咕嘟地吞下去。
⑦江面上不断漂着灵巧的小竹筏子,老渔翁戴着尖顼竹笠,安闲地倚着鱼篓抽烟。
A.①⑦⑥④②⑤③
B.③①⑦⑤②⑥④
C.③①⑤②⑦④⑥
D.①⑦②⑥③⑤④
答案:B
18.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这个群岛位于地中海西部一个的自然环境之中,虽然岛屿之间自然风景相似,但都着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自十九世纪以来,众多的作家、画家和音乐家来这里灵感,他们的艺术创作也给群岛带来了国际声誉。
A.巧夺天工流行捕捉
B.巧夺天工保留发现
C.得天独厚保留捕捉
D.得天独厚流行发现
答案:C
19.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科学传播不可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谁这样想,谁就会科学,最终将会危害科学。
②近几年我国出土了大量先秦时期的典籍,使我们有可能对过去被判为伪书的作品重新加以。
③每天赛季开始之前,足球队有关人员都要欧洲各国,耗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去请外援。
A.误解甄别周游
B.曲解鉴别漫游
C.误解鉴别漫游
D.曲解甄别周游
答案:A
20.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我要给爷爷理发,爷爷笑了:“你?笤帚疙瘩戴帽子——充人哩。”
B.“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厂长严肃地说。
C.基础知识究竟扎实不扎实?对今后的继续深造有重要影响。
D.今天去呢?还是明天去呢?我实在拿不定主意。
答案:A
21.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夏日(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睛。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判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A.前六句描写了夏日村居之景,后两句抒写了夏日村居之情,情因景生,情景交融。
B.中间两联按时间顺序写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分别描写了夏季白日和晚间的景色
C.本诗通过对夏日村居之景的描绘,表露了对官场腐败现实的无比憎恶之情。
D.本诗观察细致,文词致密,气韵流畅,意境新颖,有着轻清闲远的特点。
答案:C
22.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形成“含泪的微笑”的独特风格的作家是()
A.马克·吐温
B.欧·亨利
C.契河夫
D.莫泊桑
答案:B
23.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B.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C.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答案:D
24.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理解:该句将“雨声”拟人化,形象生动地描述出了雨声的清脆。
B.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的吗?
理解:该句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方法,强调了老师的自责之情。
C.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理解:该句将“快割”、“快打”两个词语分别反复写出了农忙时节农民挥镰的娴熟。
D.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理解:该句将叶子比作舞女的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叶子的高。
答案:B
25.“惟陈言之务去”出自()
A.《谏逐客书》
B.《种树郭橐鸵传》
C.《答李翊书》
D.《答司马谏议书》
答案:C
26.下列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句是()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毋宁毙于虞人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答案:C
27.《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五十步笑百步”用的是哪种修辞方法()
A.象征
B.比拟
C.比喻
D.夸张
答案:C
28.与“扶苏以数谏故”中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B.固以怪
C.祭以尉首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答案:D
29.下列各句中,用现代汉语翻译“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正确的一组是()
A.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哪个熟悉?
B.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哪个更强?
C.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哪个可信?
D.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哪个厉害?
答案:D
30.杜牧是唐朝哪个时期的诗人()
A.初唐
B.晚唐
C.中唐
D.盛唐
答案:B
31.下列作品属于近体诗的是()
A.《饮酒》
B.《短歌行》
C.《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蜀相》
答案:D
32.“计中国之在海内”中的“中国”是指()
A.神州
B.中国
C.中原
D.九州
答案:C
3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赌场”距镇中心不到一公里,很难想像这样一个人来人往的繁华所在_________能容得下一个大赌场的存在。
②大同,小康,原来都只讲到了社会秩序,_________没有说到经济生活。
③东南大学这次论文***,因为顾冠群的院士和校长的身份而备受注目,实际上,它暴露出的_________是国内博士生培养问题的冰山一角。
A.居然都不过
B.竟然都恰恰
C.竟然却恰恰
D.居然却不过
答案:D
34.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读书诮采用精读与渊读相结合的方法
②因此这两种读书方法,不但不可以偏废,而且应该讲究巧妙的结合
③如果对可以泛读的,采用精读的方法
④又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而只能吸收到司怜的一点点
⑤就可能对必须精读的东西囫囵吞枣
⑥如果对应该精读的,采用泛读的方法
⑦读后只有浮光掠影的印象
A.①③④⑦⑥⑤②
B.①②⑥⑤③④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⑥⑤⑦③④②
答案:D
35.接在下面这句话后边,最恰当的一组句子是()
“悬念教学”相对于“平铺直叙法”“注入法”教学而言,
A.不是把知识硬灌给学生,而是着眼于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学习知识成为学生本身的心理需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
B.不是把知识硬灌给学生,而是着眼于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使学生知识成为学生本身的心理需要。
C.是着眼于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而不是把知识硬灌给学生,使学习知识成为学生本身的心理需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
D.是着眼于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而不是把知识硬灌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使学习知识成为学生本身的心理需要。
答案:A
36.下列标点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陆续的直到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他小10岁;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点。
B.迈进金黄色的大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
C.“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至今至少有两千多年了。
D.“你真的姓唐吗?”鲁迅先生微笑着说:“我也姓过一回唐呢。”
答案:A
3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对这首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渡桑干
贾岛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A.首句说作者客居并州已达十年之久。
B.二句说日夜思归咸阳。咸阳借指西安。
C.三句说不仅未得归乡,反而北渡桑干,去家更远。
D.末句说,回头看,并州其实也可视为自己的故乡。这样推开一步想,眼界也就宽阔了。
答案:D
38.下列作品与作家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长恨歌》《儒林外史》《猎人日记》《悲惨世界》
A.白居易,蒲松龄,屠格涅夫,狄更斯
B.李商隐,吴敬梓,契何夫,雨果
C.李商隐,蒲松龄,契何夫,狄更斯
D.白居易,吴敬梓,屠格涅夫,雨果
答案:D
39.“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这句的修辞手法是()
A.对偶,比喻
B.排比,比喻
C.比喻,象征
D.起兴,对比
答案:A
40.从修辞上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家有凯歌,幸福欢乐。(凯歌牌收录机广告)
B.海鸥表,中国计时之宝。(海鸥牌手表广告)
C.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北京牡丹牌电视机广告)
D.你喜欢露美吗?露美将使您容貌焕然一新。(露美牌化妆品广告)
答案:B
41.“狡兔三窟”的典故出自()
A.《李将军列传》
B.《冯谖客孟尝君》
C.《季氏将伐颛臾》
D.《寡人之于国也》
答案:B
42.从语法角度对下面句子进行分析,正确的是()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美秋的文字特别多。
A.单句,主语是“批评家”。
B.复句,第一层划在“所以”前,因果关系。
C.复句,第一层划在“尤其”前,递进关系。
D.多重复句,第一层划在“所以”前,因果关系;第一层划在“尤其”前,递进关系。
答案:A
43.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骚体”又称“楚辞体”,得名于屈原的《离骚》,特点之一是多用“兮”字。
B.散曲包括套曲和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曲子形式,体式比较自由。
C.《白洋淀纪事》是孙犁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作品集。
D.惠特曼是美国伟大的诗人,他的诗对我国“五四”以来的新诗影响很大。
答案:A
44.下列句子哪一句能变为被动句()
A.这些谈话常常引起我好几天的深思。
B.包身工由带工老板带进厂。
C.他们还为孩子们制作了小手枪、万花筒和滑冰用的小冰车。
D.我又不禁想到一些岛屿上的人民战士。
答案:B
45.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A.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到什麽地方去
B.且庸人尚羞之羞之:感到羞耻,意动用法
C.蔺相如固止之固:本来
D.而相如廷叱之廷:朝廷
答案:B
46.鲁迅的小说《***》选自()
A.《故事新编》
B.《朝花夕拾》
C.《呐喊》
D.《彷徨》
答案:C
47.屠格涅夫的《门槛》是()
A.散文
B.小说
C.散文诗
D.寓言
答案:C
48.《***》中反复说“一代不如一代”的人物是()
A.赵七爷
B.七斤
C.八一嫂
D.九斤老太
答案:D
二.判断题
49.“不啻(chì)、嗔怒(chēn)、邑庠(xiáng)、咸与(yù)维新”四个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没有错误。()
答案:Y
50.“脍炙人口、恬退隐忍、臻于郅治、中流砥柱”四个词语中没有错别字。()
答案:Y
51.《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有"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部"之称。()
答案:N
52.“商女不知***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杜牧《泊秦淮》的名句。()
答案:Y
53.《行路难》的作者是杜甫。()
答案:N
54.“请以遗之”中“遗”的正确解释是“遗留”。()
答案:N
55.“近几年来,青少年真、假性近视和眼病的大幅度上升与大屏幕彩电、电脑、游戏机的关系很大”有语病。()
答案:Y
56.百位知名学者十余年来殚精竭虑,通力合作,《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终于问世了中的成语使用恰当。()
答案:Y
57.“如果敌人敢来侵犯,我们就叫他有来无回”与“敌人如果敢来侵犯,我们就叫他有来无回”的关联词语位置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是表意未受到影响。()
答案:Y
5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作者是陶渊明。()
答案:Y
59.“一蹴而就、蹙眉、急促、一触即发”四个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不完全相同。()
答案:Y
60.“社稷、鬻卖、嗜好、心悦诚服、鼎鼎大名”四个词语的字形完全正确。()
答案:Y
61.唐宋八大家中,唐代的两位作家是韩愈和李白。()
答案:N
62.“相如因持璧却立”中“因”的正确解释是“因此”。()
答案:N
63.在俄罗斯流光溢彩的古典文学长廊里?有不少卷帙浩繁的文学巨著值得我们流连中的成语使用恰当。()
答案:N
64.四年的下海经历,使她尝尽了酸甜苦辣,也使她开阔了眼界,培养准确的观察力和敏锐的判断力显得非常重要。()
答案:N
65.“杀青”与“汗青”两个词中的“青”都是指青竹。()
答案:Y
66.“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是意动句。()
答案:N
67.“解剖(pāo)、吐哺(pǔ)、煦(xū)暖、熠(yì)熠发光”四个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没有错误。()
答案:N
68.“经有关部门认真鉴定,这些东西全是膺品”这句话中没有错别字。()
答案:N
69.《春秋》、《诗经》、《尚书》、《礼记》、《周易》统称为"五经",是儒家经典著作。()
答案:Y
70.“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白居易《山居秋暝》中的名句。()
答案:N
71.巴金的小说《家》、《春》、《秋》合称激流三部曲。()
答案:Y
72.“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中“事”的正确解释是“侍奉”。()
答案:Y
73.“这个小区里的居民都能和睦相处,难怪新老住户都不想离开这里外迁他处”没有语病。()
答案:N
74.“两位阔别多年的老友意外地在一条小巷里狭路相逢,两人又是握手又是拥抱,别提多高兴了”中的成语使用恰当。()
答案:N
75.“我们即使取得了很大成绩,也不能骄傲自满”与“即使我们取得了很大成绩,也不能骄傲自满”的关联词语位置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是表意未受到影响。()
答案:Y
76.小说《门槛》的作者是屠格涅夫。()
答案:N
77.“自怨自艾、翌日、对弈、相得益彰”四个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相同。()
答案:Y
78.“锐智、禅让、厘定、原墙周庭”四个词语的字形完全正确。()
答案:N
79.“出师未捷身先死”一句指的是刘备。()
答案:N
80.“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中的“于”的正确解释是“被,被动用法”。()
答案:Y
81.“工作缺乏通盘考虑,目无全牛,顾此失彼,这是许多人干不好工作的重要原因”中的成语使用恰当。()
答案:N
82.在《群英会蒋干中计》中,作者罗贯中运用生动细致的动作、神态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胸无城府却又自作聪明、十分迂腐可笑的蒋干形象。()
答案:N
83.在“精卫填海”的故事里,"精卫”是一条龙。()
答案:N
84.“与郑人盟”中的“盟”的正确解释是“名词作动词,结盟”。()
答案:Y
85."讽"和"骚"是《诗经》和《楚辞》的代称,是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答案:Y
86.“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是曹操《短歌行》中的名句。()
答案:Y
87.《米龙老爹》的作者是莫泊桑。()
答案:N
88.“常有兵燹,常有水旱”中“兵燹”的正确解释是“战火”。()
答案:Y
89.“作为一个单人独车作环球采访的摄影记者。我真是经历了不少危险”没有语病。()
答案:Y
9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是实干家,而不需要那些大巧若拙的智叟式的人物”中的成语使用恰当。()
答案:N
91.“他虽然远离家乡,但一直惦记着家乡人民”与“虽然他远离家乡,但一直惦记着家乡人民”的关联词语位置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是表意未受到影响。()
答案:Y
92.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形成“含泪的微笑”的独特风格的作家是马克.吐温。()
答案:N
93.嗔怒(chēn)、觇(chān)视、缜密(chēn)、乳臭(xiù)未干”四个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没有错误。()
答案:N
94.“别致、羽翼、生灵涂炭、杀身成人”四个词语中没有错别字。()
答案:N
95.《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主要是言论)的语录体散文集。()
答案:Y
96.“且庸人尚羞之”中的“羞”的正确解释是“感到羞耻,意动用法”。()
答案:Y
97.“他的画作风格清新,色彩丰富,色调和谐,得到画界及评论界的一致好评”有语病。()
答案:N
98.角色的个性鲜明,是电视剧《康熙王朝》最值得欣赏的地方。甚至连配角都栩栩如生,令人难忘。()
答案:Y
99.“白雪公主”这个形象最早来自安徒生童话。()
答案:Y
100.“以勇气闻于诸侯”的句式类型是被动句。()
答案:N
101.“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我们到哪儿去欣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答案:Y
102.“雷锋有个‘百宝箱’,里边装着平时拾来的铁钉,螺帽,碎铜片,粗细铁丝等。”一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
答案:N
三.复合题
103.阅读下面散文,回答后边问题
苍茫云海中秋月
①那一轮月亮果然是越来越圆了,它的圆满就像一个句号,结束了四季中最好的时光。春之蓬勃,夏之绚丽,秋之烂漫,至此宣告结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随之,将面对暮秋的肃杀和寒冬的凛冽。
②从古到今,中国人对月亮的变化都十分敏感,而这敏感又渐渐培养了独特的心理,这心理是细的、柔的、感伤的、内敛的。中国人选择了这一天像蚕吐丝一样,把轻易不肯吐露的心思拉得很长很长--“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轻轻一问,看似漫不经心,却一下把思想的触角伸向了远古洪荒,一下就追问到了人类的源头。陈子昂在白天想到过这些,他意识到自己生命的短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也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他甚至想纵身而起,“欲上青天揽明月”。这些唐代的中国人在千余年前就想到了这么远、这么深,既是瑰丽的想象,又是科学的命题,这说明中国人对现实生存的超越性自古而然。
③因此,中秋这个节日的诞生便顺情合理。“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世界哪里还有如此凝聚人心的节日呢?约定俗成,中秋节不能放鞭炮,中秋节放鞭炮是煞风景。那一轮月亮在白莲花似的云朵里穿行,云动疑是月在行,云破月来花弄。可以有一丝风的清凉,但风不能大。恰恰是中秋这一天,很少有月黑风高夜,这也是天意独怜人间燥热,降下这一片清凉和圆满。最好有三五良朋,一石桌,几藤椅,一壶老酒,一碟花生米,一罐凤尾鱼,一盘大闸蟹,再加上一些果品。不求醉饱,但营情调,故万万不可端上来一大盘手抓羊肉,煞了风景。
④那一轮月亮确实是越来越圆了。因其圆满,反而倒惹出伤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感怀;“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是伤感;“月出惊山鸟”是静谧;“露似珍珠月似弓”是巧喻;只有李白那“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毫无伤感之意,有万里横空出世的气魄!但是不管怎么说,一本唐诗,处处见月,虽说各有各的写法,各有各的寄托,却是各个身上沐浴着月轮的光辉。唐以后,明月愈转华美凄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更将人生的落寞凄凉,心无系处突兀地暴露在典型情态之下。
⑤中国的古代神话有“射日”之说,后羿射日,可见于日有恨,至少是爱恨交加;还有“逐日”之说,夸父追日,中途渴死,“弃杖化为邓林”;只有月亮的神话是最美的,嫦娥奔月,唯有美丽的嫦娥配得上月亮里的宫殿--广寒宫。她在月光里无翼而翔升,裙袂飘然,兔是玉兔,树是桂树。西方推石不止的西西弗斯神话,在这里变成了吴刚伐桂,东西方神话形不同,神相似。
⑥谁是有心人留意去统计一下呢?千百年以来,有多少古代诗人留下月亮诗篇、明月佳句?那轮“幼时不识月,呼为白玉盘”的月亮,正是一颗高悬碧空、心迹朗朗的中国心。中国的古老文化就是月亮文化。
⑦那月亮此刻正高悬夜空,如同宇宙间唯一的一盏华美路灯。光不耀眼而持久,力不扩张而长存。我们最大的文化遗产不是别的,而是对月亮的理解和领悟,是我们独有的中秋节。
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是全人类,千里是全世界。相信中国的月亮文化会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因为--在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看到月亮,月亮是人类的共同语言。(取材于周涛同名散文)
1)【单选题】下面对这篇散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以句号作喻,既形象地写出月亮的圆满,又与后面“宣告结束”呼应;作者笔下人与月亮的关系充满诗意,读后使人能够获得“文中有画”的美感。
B.第②段中引用陈子昂和李白的诗句表明自古以来中国人对月亮的感伤情怀。
C.作者在行文中引用的大量古今诗句,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增强了文学底蕴。
D.本文结尾处的破折号有解释作用,意在解释月亮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的语言。
答案:A
2)【单选题】文中提到“煞风景”的做法是()。
A.果品和大闸蟹
B.手抓羊肉和一壶老酒
C.放鞭炮和手抓羊肉
D.放鞭炮和一壶老酒
答案:C
3)【单选题】作者在第⑤段引入有关“射日”“逐日”的神话的作用是()。
A.夸张
B.夸张、对比
C.对比
D.反衬
答案:D
4)【单选题】第⑥段中对“中国的古老文化就是月亮文化”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是()。
A.从古至今,由月亮产生的独特心理
B.由月亮产生的诗篇佳句
C.中国一切传统的文化都和月亮息息相关
D.由月亮产生的独特的节日
答案:C
5)【单选题】文中引用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出自()的《春江花月夜》。
A.李白
B.张若虚
C.陈子昂
D.苏东坡
答案:B
104.阅读下面散文,回答后边问题
灯笼红
牛汉
①我们家乡有一种香瓜叫作“灯笼红”。这瓜熟透了以后,瓤儿红得像点亮的灯笼。我的曾祖母就像熟透了的灯笼红。她面孔焦黑,布满老树皮般的皱纹,可是心灵却如瓜瓤那么又红又甜。我的童年时期见过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经历了艰难的一生,最后在生命的内部酿出并积聚起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
②曾祖母至少活到八十岁以上,我四岁那年,她无疾而终。我跟她在一盘大坑上挨着睡,她死的那天晚上,把我的被褥铺好,像往常那样,如打坐的僧人,久久不动地盘腿坐在上面,为的是把被窝焐得暖暖和和的。我光身子一出溜钻进被窝,曾祖母隔着被子抚拍我好半天,直到入睡为止。那时正是严寒的冬天。当我在温暖的被窝里做着梦的时候,曾祖母在我身边平静地向人生告别了。
③我睡得死,醒来时天大亮。平时曾祖母早已起床下地,坐在圈椅里跟祖母说话,今天为甚仍稳睡着?侧脸一瞧,一双绣花的新鞋露在曾祖母的被头外面,不是过大年,为甚穿新鞋?还有,她怎么头朝里睡?我愣怔地坐起来,看见姐姐立在门口嘤嘤地哭泣,屋里有几个大人靠躺柜立着。我坐起来,刚喊了声“老娘娘”(家乡对曾祖母这么叫,第一个“娘”读入声),就被一双有力的手臂连被窝一块抱走,送到父母住的屋子里。我哭着,我并不晓得曾祖母已死,喊着“老娘娘……”这时我才听见我的几个姐妹也都哭喊着“老娘娘”。
④我家的大门口平放着一扇废弃的石磨,夏日黄昏,曾祖母常常坐在上面。我从远远的街角一露面,她就可着嗓门喊我“汉子,汉子,快过来!”我们家乡女人把丈夫才叫“汉子”,曾祖母“汉子汉子”地叫我,引得过路的人狂笑不止。这个细节我一直没有忘记。我跑到她身边,她牵着我的手走进大门。一进大门,有一问堆放麦秸的没门没窗的房子。麦秸经过碌碡压过以后很柔软,我们叫“麦滑”。当年的麦秸都有股浓馥的太阳味儿,我自小觉得凡太阳晒过的东西都有一股暖暖的甜味儿。在收割季节的庄稼叶子上能闻到,地里的土坷垃上能闻到,熟透的“灯笼红”香瓜散发出的太阳味儿最浓。
⑤曾祖母叮咛我:“你看着,不要让人来。”我心里全明白,假装着懵懵懂懂,隔着麦秸,我早闻到了诱人的灯笼红的香味。曾祖母跪在麦秸上。双手往里掏,掏得很深,半个身子几乎埋进麦秸里,麦秸里沉聚的芬芳的太阳味儿被扬了起来,刺得鼻孔直痒痒。她终于掏出三五个“灯笼红”,逐个闻一闻,挑出其中最熟的一个递给我,把剩下那几个又深深地寄在麦秸里面。家乡话中的“寄”是藏匿的意思。甜瓜寄在麦秸里两三天,能把半熟的瓜酿得全熟,浓浓的香味溢出了瓜皮。香味正如同灯放射出的光芒,只不过不像灯光能看得见。其实跟看得见也差不多,一闻到香味就等于看见红烁烁的瓜瓤了。我们回到大门口磨盘上坐着,曾祖母眼瞅着我一口口地把瓜吃完。
⑥我连曾祖母的姓和名字都不知道。她留给我的只有上面说的一些梦一般的事迹。隐约地记得她个子子很矮小,穿的袄肥而长,宽大的袖口卷起半尺来高,里面总寄放些小东西,她会从里面给我掏出几个醉枣或麦芽糖。对曾祖母的手我还有记忆。她总用干涩的手抚摸我的面孔,晚上当我钻进被窝,她的手伸进被窝久久地缓慢地抚摸着我,从胸口直抚摸到脚心,口里念念有辞:“长啊,长啊!”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别的,关于她,我什么也记不得了。她早已隐没进了无法忆念的像大地一般深厚的历史的内腔之中了。
⑦听说曾祖母年轻时性子很刚烈,说一不二,村里有个姓王的武举人(是全县有名的摔跤场的评判),都怕她三分。到了晚年,她却异常的温厚,像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安静地等着大雪深深地封盖住它。她从人世间隐没了,回归到了生养她的浑然无觉的大自然。大自然因他们(无以数计)生命的灵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的能力
1)【单选题】家乡的女人把丈夫叫“汉子”,曾祖母却这样叫“我”,这是因为()
A.曾祖母想念自己的丈夫
B.曾祖母热切盼望我成长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C.曾祖母思念自己的儿子
D.曾祖母疼爱自己的孙子
答案:B
2)【单选题】阅读第五段画线的两处细节描写,准确体现曾祖母心理上的差异的是()
A.前一处体现了曾祖母很想吃香瓜,后一处显示了她的满足感
B.前一处体现了曾祖母的热切愿望,后一处显示了她的满足感
C.前一处体现了曾祖母的热切愿望,后一处显示了她很想吃香瓜
D.前一处体现了曾祖母怕被人发现在掏香瓜,后一处显示了她很想吃香瓜
答案:B
3)【单选题】文章用“一些梦一般的事迹”来概括曾祖母留给“我”的记忆的原因有很多,不包含在其中的原因是()
A.留下的时间印象已经久远
B.都是不完整的、片段性的
C.美好的
D.记忆中的灯笼红特别香甜
答案:D
4)【单选题】文章将曾祖母喻为“灯笼红”,又将她喻为“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分别突出了()
A.生命果实的甜美;生命本身的温厚和博大
B.灯笼红的口感好;曾祖母已经油尽灯枯
C.曾祖母对灯笼红的喜爱;曾祖母已经老得已经无法有任何收获了
D.“我”对灯笼红的喜爱;曾祖母已经老得已经无法有任何收获了
答案:A
5)【单选题】下面句子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富于诗意,对“我”少年时代的农村生活的描写,充满情趣和温馨
B.本文刻画传神,对曾祖母的描写细致入微,很好的体现了她的刚烈性格
C.本文从儿童视觉叙述曾祖母的死,从死亡开始由近及远倒叙有关曾祖母的记忆,深具感人的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死亡的***和悲哀
D.本文感情真挚,通过对曾祖母的回忆,讴歌了母性的伟大和故乡的美丽
答案:C
105.阅读下面散文,回答后边问题
带着村庄上路
卢年初
我那时以为这一生大概只会做一件事:离开村庄。
我并非在村庄里过得不愉快,那里的水土很适合我,只不过村里人都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把离开村庄当作出息。我选择一个夏天离开,人们都在打瞌睡,我神不知鬼不觉地走了,不要让他们以为我有什么留恋,以为我带走了村庄的什么东西,我走得要有出息,能留给他们的全留给他们。
后来我发现我是自欺欺人。路上累了歇脚的时候,把行囊打开,里面装的是一整个村庄。我很羞愧,我曾想在城市的某个角落把它们抖掉,但人生这段漫长的路上,想要的东西还未得到时,原来拥有的东西你也还无法舍弃。在县城读书,我不能舍弃我的贫穷。在寄宿的同学中,我的伙食比许多人都要差,一般我只买个小菜,另外吃自己带的家乡菜:咸鱼、坛坛菜、鲊辣椒。肚子饿了,就用炒米茶充饥。炒米茶是母亲亲手做的,只要用开水一冲,加点红糖,很香。在省城读书,我以为离村庄越来越远了,但我却无法摆脱家乡话的困扰。在机关里办公,我摆脱不了家乡老土的做派。我常常怀疑同事是不是私下里议论我是个乡巴佬。我常见到来看我的老乡,看到他们就像看到自己,我为此忧戚:难道真的就抛不开村庄了吗?
我在尽力掩藏村庄时,村庄却如影子一样照看我,照看着许多像我一样从村庄出来的人。我毕业后被安排到这座城市,得感谢利叔,利叔是我同村人,出来许多年了,混出了一点名堂,他常常为帮不了村庄而揪心,给我办事他找到了寄托,他说他不是在帮我,只是给村庄办了点事。在城里我单身了许久,和乡下女子相处惯了,和城里的姑娘总有点格格不入,后来我遇到了一个叫莲的女子,她的一切都具有村庄的风韵,她不在乎我的家底,却看上了农家孩子的勤劳和朴实,接受她的爱情,我知道又接受了村庄的一笔恩惠。后来我的继父、母亲跟着我进了城,开了一家土菜馆,弥补我的家用,曾经叫我害羞的家乡菜,全都端在大桌上。家乡菜全都来自家乡的***,别有一番滋味,父亲喜上眉梢地来回奔忙,有时难以应急,母亲也还会拿假土鸡充斥,算账时偷偷打点折。借助土菜馆,我发了点小财,我真的离不开村庄了。我开始懂得,我们这些出门在外的人,永远都是村庄的骄傲,也永远都是村庄的累赘;我们把她的善良播撒,也把她的丑陋翻新。
不知何时起,我开始把村庄像糖一样含在嘴里,稍不留神,香甜就脱口而出。我走到哪里,村庄都扑面而来。村庄的竹器、村庄的粮食、村庄的花卉,全都进了城,我感到这一切似乎都是跟着我进城的。我们这些从村庄出来的人,常常聚会,侃起村庄,就好像是在村庄的某个田亩说话,高昂铿锵。当我们贫穷,老把村庄当作羞涩;当我们富有,又拿村庄来调味,我们永远在把村庄当作铺垫,当作背景。
总感觉对村庄有所亏欠,总是不想爽爽快快承认,终于有一天,我的灵魂在不断在拷问中,村庄才真实地的凸现出来。走吧,回吧,从村庄出来的人,回去干点什么,或者什么也不干。村庄最初不认识我们,但等我们一开口,就知道我们是谁了,在这块土地上,我们毕竟赤身裸体地摸爬过,村庄还残留着我们的呼吸。其实正是我们想再次缩短和村庄的距离时,村庄似乎在一点点远去。村庄的风物,村人的思维,常让我们寡言少语,我们走近亲近,又走近了陌生。我们对村庄难以有什么回报,因为过去我们带走的太多。我们走的时候,不是带走一把铁锹,而是别的东西,这只有我独自在夜晚书写文字时才真正知道。
而我那时疏忽了的是,我的文字又把村庄打扰了。我这后半生还有最大的一个愿望要实现,那就是什么时候,要让村庄打个盹儿,我要带着我去上路。
1)【单选题】“我”对村庄的感情变化,不包含在其中的是()
A.“我”想离开村庄,抛开村庄,因为离开才有出息
B.“我”尽力掩藏村庄,但村庄却像影子一样照看我,我不断得到她的恩惠,这使“我”开始懂得我们永远是村庄的骄傲,对村庄心存感激之情
C.“我”反省自己,认为自己对村庄应当有所回报
D.“我”一直认为自己从农村出来是一种羞耻,不屑于提起家乡
答案:D
2)【单选题】“村庄却如影子一样照看我”写出村庄对我时时刻刻的关爱和恩惠,生动感人,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A.比喻、拟人
B.拟人、夸张
C.夸张、比喻
D.借代、夸张
答案:A
3)【单选题】下列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我”一心想离开村庄,但全文却抒发了他对村庄永远无法舍弃的深情厚意。
B.无论是在省城读书,还是在机关工作,“我”都曾为受到家乡话和“老土”做派的困扰而自卑。
C.离开村庄时,“我”的行囊里装着整个村庄,曾想抖掉它却又不能,他觉得家乡永远是个累赘。
D.“我走到哪里,村庄都扑面而来。”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对村庄的亲切感情。
答案:C
4)【单选题】“我们走的时候,不是带走一把铁锹,而是别的东西。”加点部分指的是()
A.自己的衣物
B.勤劳、淳朴、真诚、善良等美的精神、品德
C.亲人们的关爱
D.父母准备的家乡特产
答案:B
5)【单选题】文中最后一段“我要带着我去上路”中的第二个“我”指的是一个全新的“我”,不正确的理解是()
A.“新我”是对村庄有新的认识的“我”。“我”对村庄怀有深情厚意,不再因为村庄而“羞涩”。“我”要带着村庄上路。
B.“新我”是一个完全摆脱了农村的我,与乡下从此再也没有瓜葛。
C.“新我”是对自己有新认识的“我”。“我”已经和村庄融为一体,一辈子不可能摆脱村庄。村庄的精神将永远与“我”同行。
D.“新我”不打算再打扰村庄,不再向村庄索取,而要让村庄休息。“我”要更好的回报村庄,为村庄贡献力量。
答案:B
四.复合题
106.阅读下面说明文,回答后边问题
地球虽然是一颗较小的行星,却有一颗巨大的卫星,即月球。它的尺寸和地球本身相比较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一颗巨大行星的卫星。月球的质量是地球的1.2%,出于这个原因,人们常把地——月系统看作是一对“双行星”。
英国科学家乔治·霍华德·达尔文首先从科学的角度解答了月亮的成因,他对潮汐现象进行了分析。潮汐产生的摩擦力,其作用结果是使月亮逐渐远离地球。这说明昨天的月亮比今天的月亮离地球要近一些,当然,一世纪以前的月亮离地球就更加近了。实际上,如果我们就这样将时间倒溯下去,月亮在很久以前离地球是非常近的。如果上述情况属实,达尔文认为,也许地球和月亮曾经就是一个整体。地——月一体的自传速度是相当快的,这个快速自转的球体很有可能会甩出一部分最外层的物质,形成月亮。后来,潮汐摩擦力的作用将它驱赶得越来越远,直到它目前的这个位置。这个观点听起来十分令人满意。我们都知道,月亮的密度只有3.34克/立方厘米,因此,它的成分肯定是固体岩石,而没有地球所特有的液态铁芯。月亮很可能是由掉下来的地球外部岩石形成的,恰好,月亮的宽度刚好可以容纳到太平洋中。
遗憾的是,尽管上述“科学假说”听起来合情合理,但实际上这一猜想存在很多问题。就现在所知,太平洋独特的造型随时间的流逝在不断变化。如果我们按地——月一体的设想计算出它们的全部角动量,会发现这个数值只相当于使地球外层部分脱离地球所需的角动量的1/4,所以,地球和月亮可能从一开始就是通过单独的两个形成过程逐渐演变而来的。一种可能性就是和地球和月亮都来自于同一种尘埃和气体的旋流,最终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星体。如果是这样的话,二者就应该全部是由岩石和金属等物质组成的,并且月亮就应该像地球一样有一个金属核,可事实上它没有。另一种可能性就是它们原来就是由两种不同的旋流分别形成的两颗独立的行星。其中一种旋流可能大一些并含有丰富的铁物质,因此形成了现在带有一个金属芯的地球;另外一种旋流形成了小一点的并全部由岩石构成的月亮。月亮所在的运行轨道使它每时每刻的运行都相当接近地球,并且在它每次接近地球的那一刻,会被地球的引力作用捕捉住。但是,科学家们至今仍未找出地球能“抓住”像月亮这么大的一个天体的真正原因。
以上三种假说都没能就月亮的存在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后来,一位脾气暴躁的天文学家不耐烦地说:“既然所有的解释都失败了,那么结论只能是月亮根本就不存在!”可事实上月亮的确是存在的。1974年,国天文学家威廉姆·K·哈特曼提出第四种可能性。他认为,在行星形成过程最初的几十亿年里,会经常发生一些碰撞。碰撞的结果是较大的个体依靠消耗较小个体的能量而使自身不断地发展,同时也给宇宙留下一大片纯净的空间。有一个类似地球而质量只有地球的10%的小天体撞到地球上,这两个天体都各自含有一个铁金属核,,并有可能已经凝聚。但是,其外层的岩石部分却有可能爆发到空间中,并形成了月亮。一开始,这一猜想被忽略了。后来,计算机对这一猜想中的“碰撞”进行了模拟,认为这是可能的。
1)【单选题】下面对第一段中有关“双行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双行星”的说法,表明月球与地球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B.“双行星”的说法,表明月球与地球在历史上是共生关系。
C.从卫星与行星质量比上看,月球的质量相对较大,所以称地月为“双行星”。
D.月球的尺寸和质量与地球相差无几,成分相同,以称地月为“双行星”。
答案:C
2)【单选题】根据第二段文意,下列观点不属于达尔文假说的一项是()
A.在潮汐作用下,月球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远离地球,它们本来是一个整体。
B.如果月地一体,它们会快速自转,可能抛出的外层物质与月球的成分一致。
C.刚好可以容纳月亮宽度的太平洋,也许是月亮脱离地球后留下的痕迹。
D.时间是可以倒溯的,现在彼此远离的天体,原本极有可能是在一起的。
答案:D
3)【单选题】对第四段画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些话以委婉的叙述,说明了科学家的困惑与无奈。
B.这些话以婉转的语气,讽刺了那位天文学家的浮躁。
C.这些话以幽默的风格,表明了解释月亮成因的艰难。
D.这些话以诙谐的笔调,过渡到下文中进一步的阐发。
答案:B
4)【单选题】根据文意,下面对“科学假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假说”要符合客观的事实。
B.“科学假说”要经过理论的论证。
C.“科学假说”要经受实验的检验。
D.“科学假说”要成为新研究起点。
答案:D
5)【单选题】正确表达本文主要内容的一项是()
A.月亮存在的假说都得到验证
B.月亮是潮汐摩擦力的作用造成的
C.月亮存在的假说都没有得到验证
D.月亮形成的原因说明
答案:D
107.阅读下面说明文,回答后边问题
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与地震孕育有关的现象称为地震前兆。我国古代人民早就认识
到地震是有前兆的,并留下了关于地震前兆丰富的记载。例如,1739年宁夏银川地震后,有人就总结出地震与井水变化、动物不安、天气反常现象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古书《隆德县志》上也记载了古人总结的六种地震前兆现象。现代地震科学的深入研究则表明,地震之前确实存在多种多样的前兆。
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的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宏观前兆。比较常见的有,井水陡涨陡落、变色变味、翻花冒泡、温度升降,泉水流量的突然变化,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动物的习性异常,临震前出现的地声和地光等。宏观前兆在地震预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l975年辽宁海城7.3级地震和1976年松潘一平武7.2级地震前,地震工作者和广大群众曾观察到大量的宏观异常现象,为这两次地震的成功预报提供了重要信息。不过也应当注意,上面所列出的多种宏观现象可能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不一定都是地震的预兆。例如:井水和泉水的涨落可能和降雨的多少有关,也可能受附近抽水、排水和施工的影响;井水的变色变味可能因污染引起;动物的异常表现可能与天气变化、疾病、发情、外界刺激等有关;还要注意不要把电焊弧光、闪电等误认为地光,不要把雷声误认为地声,不要把燃放烟花爆竹和信号弹当成地下冒火球。
人的感官无法觉察,只有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测量到的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微观前兆,主要包括以下四类:一是地震活动异常。大小地震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大地震虽然不多,中小地震却不少,研究中小地震活动的特点,有可能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大震的发生。二是地形变化异常。大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地区的地壳可能发生微小的形变,某些断层两侧的岩层可能出现微小的位移,借助于精密的仪器,可以测出这种十分微弱的变化,分析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大震的发生。三是地球物理变化。在地震孕育过程中,震源区及其周围岩石的物理性质可能出现一些变化,利用精密仪器测定不同地区重力、地电和地磁的变化,也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四是地下流体的变化。地下水(井水、泉水、地下岩层中所含的水)、石油和天然气、地下岩层中还可能产生和贮存的一些其他气体,都是地下流体。用仪器测量地下流体的化学成分和某些物理量,研究它们的变化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
1)【单选题】对第一段内容的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1739年宁夏银川地震后,我国古代人民才认识到地震是有前兆的。
B.地震前兆是地震前地表出现的与地震孕育有关的现象。
C.现代地震科学的深入研究证明了古人关于地震的某些认识是正确的。
D.《隆德县志》最早记载了古人总结的六种地震发生现象。
答案:C
2)【单选题】对第二段内容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井水的涨落、泉水水温的变化及其引起的地声和地光都属于地震宏观前兆。
B.根据大量的宏观前兆,有关部门成功预报出了1975年辽宁海城的7.3级地震。
C.自然界发生“宏观现象”的原因非常复杂,不一定都是地震的预兆。
D.燃放烟花爆竹和发射信号弹等人为事件,有时会被人们误认为是地震前兆。
答案:A
3)【单选题】对第三段内容的理解或推论,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的区别在于是否需要借助专业的仪器来进行测量。
B.利用精密仪器测定震源区的重力、地电和地磁,可以判断地震时地球的物理变化。
C.大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地区的地壳以及断层两侧的岩层可能出现微弱的变化。
D.用仪器测量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物理量的变化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的发生。
答案:B
4)【单选题】下列语句,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A.地震的预防
B.地震的预测方法
C.地震的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
D.地震活动的异常情况
答案:C
5)【单选题】正确表达本文主要内容的一项是()
A.介绍了地震出现前可能存在的征兆以及观察手段
B.介绍了人们应该如何阻止地震的发生
C.介绍了地震发生的原因
D.介绍了人们如何抗震救灾
答案:A
108.阅读下面说明文,回答后边问题。
在所有灵长类动物中,人类的眼睛是最炯炯有神、引人注目的。通过眼睛,人们不仅能够观察外界,甚至能看出彼此的内心世界。为何人类的眼睛如此与众不同?在对比了人类与其他81种灵长类动物的眼睛之后,科学家得出结论:只有人类拥有比脸上及其他部位颜色更浅的巩膜——眼白。这个关键的解剖学特征加强了人类凝视的力量。而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其他灵长类动物都“隐藏”了自己的目光:它们有着暗色的巩膜,这使对方很难确定它们巩膜的边缘,因而难以猜测它们的视线到底投向何方。事实上,也正因为我们如此独特,我们的目光才具有更为丰富的含意。人类眼白的面积是其他灵长类动物的几倍,这使得我们可以通过眼睛来表示我们在关注什么,也可以轻易地辨认别人眼睛注视的方向。
一直以来,人们都把眼睛称作心灵的窗口,由此可以看出眼睛在流露情感方面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人与人的交往,有90%的非语言信息来自面部,眼、眉、嘴、鼻以及面部肌肉的细微变化,都会表达不同的含意——而眼睛则集中了面部表情的大部分信息。在眼球后方感光灵敏的视网膜含有1.37亿个细胞,将收到的信息传送至脑部。这些感光细胞在任何时间均可同时处理150万个信息。这就说明,即使是一瞬即逝的一个眼神,也能发射出千万个信息,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意向,泄露心底深处的秘密。现代研究发现,眼球底部有三级神经元,就像大脑皮质细胞一样具有分析综合能力,而瞳孔的变化、眼球的活动等,又直接受脑神经的支配,所以人的感情自然就能从眼睛中反映出来。瞳孔的放大和收缩,真实地反映出复杂多变的心理活动。若一个人感到愉悦、喜爱或恐惧时,他的瞳孔就会扩大到平常的四倍;遇到郁闷、讨厌、消极的心情时.他的瞳孔会收缩得很小;瞳孔没有变化,表示他对所看到的物体漠不关心或者感到无聊。
研究人员将人类婴儿与类人猿进行了比较测试,以观察头部与眼睛的运动对改变他们视线的效果究竟如何。实验结果表明,l岁左右的尚未进行语言学习的婴儿便会追随其他人的目光,而不是人脸面向的方向。因此,当一个大人头不动却只用他的眼睛表示他在看着天花板,婴儿也随着他看天花板。然而当大人闭上眼,把头扭向天花板的方向,婴儿通常不会随着看过去。非洲大猿(黑猩猩、倭黑猩猩、大猩猩)是与我们亲缘关系最近的灵长类动物,它们恰好遵循同我们完全相反的视觉追踪机制。当我们只用眼睛盯着房顶(脸朝前),他们一般不会跟着看。但是当人的脸朝着房顶(眼睛闭上),他们便会跟着看过去。当我们使头和眼睛的指向不同时,我们便发现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地方了:人类对于目光的方向极其敏感。这恰恰是和我们亲缘关系最近的灵长类动物都不具有的本领。
1)【单选题】对第一段内容的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的眼睛是最炯炯有神、引人注目的”,这句话表明了人眼结构上的特别之处。
B.“颜色更浅的巩膜”,使人类的目光看起来更有凝聚力,有利于人们之间的交流。
C.“其他灵长类动物都‘隐藏’了自己的目光”,因为它们不想暴露自己的视力缺陷。
D.“我们的目光才具有更为丰富的含意”,表明其他灵长类的动物不用眼光来交流。
答案:B
2)【单选题】对第二段内容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与人在交往的过程中,有90%的信息来自面部,而其中的大部分由人眼来传递。
B.含有1.37亿个感光细胞的视网膜,能即时处理收到的信息并将其传送至人的大脑。
C.眼球底部的三级神经元具有分析综合能力,而脑神经也会支配瞳孔、眼球的活动。
D.现代研究表明,瞳孔的放大、收缩及保持不变,反映出人类不同的心理活动状态。
答案:A
3)【单选题】对第三段内容的理解或推论,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人员之所以拿人类婴儿与类人猿进行比较测试,为的是排除成人思维的干扰。
B.类人猿的目光表现为追随观察对象的头部活动,而人类则是追随对象目光的方向。
C.只要大人闭上眼睛,然后不管他们头部会如何活动,人类婴儿都不会随着看过去。
D.人类的眼睛优越于其他灵长类之处,就是能够更多地通过眼睛来传递信息和情感。
答案:C
4)【单选题】下列语句,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A.人眼有哪些秘密
B.眼睛是心灵之窗
C.人眼如何表达情感
D.眼睛的实际功用
答案:B
5)【单选题】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是()
A.列图表、作比较
B.作比较、列数字
C.作比较、列图表
D.列数字、下定义
答案:B
五.复合题
109.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边问题
晋书.李密传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③。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宫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二子:赐、兴。
注①醮(jiào):改嫁。②烝(zhēnɡ)烝:热切的样子。③游夏: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
1)【单选题】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答案:B
2)【单选题】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先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
B.强调祖母刘的病“夙婴疾病,常在床蓐”,以突出李密的孝情不同于一般的母孙之情。
C.《陈情表》的第一自然段,写自己与祖母刘的特殊关系和特殊命运,以抒发对祖母的孝
情。
D.李密在祖母去世之后,被迫到晋朝廷任洗马的官职,实现了“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宿愿。
答案:D
3)【单选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幼年丧父,母亲再嫁,年仅几岁的他热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致忧思成疾。
B.“周门人方之游夏”“数使吴,有才辩”“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等表现出李密有才干。
C.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D.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
答案:D
4)【单选题】下列对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躬自抚养:亲自
B.慈父见背:长辈去世
C.门衰祚薄:福分浅薄
D.矜悯愚诚:夸耀
答案:D
5)【单选题】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完全不相同的同的一项是()
A.密奉事以孝谨闻;密以祖母年高
B.有暇则讲学忘疲;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C.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D.齐桓得管仲而霸;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答案:B
110.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边问题
张良奇遇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榖城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1)【单选题】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或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有一老父,衣褐(hè,粗布短衣)
B.孺子(rúzǐ,孩子,年轻人)
C.强忍(qiáng,勉强)
D.长跪履之(lǚ鞋子。这里作动词用,替老人穿鞋)
答案:C
2)【单选题】下列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有一老父,衣褐(名词作动词用,穿)
B.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名词作状语,修饰“游”)
C.良殊大惊,随目之(名词作动词用,看)
D.良因怪之,跪曰:“诺。”(名词作动词用,怪异)
答案:D
3)【单选题】下列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黄石老人走到张良跟前时,鞋子掉到了桥下。老人是故意这样做的。
B.老人把鞋子掉下桥去,又要张良下去取回来。张良认为这是在戏弄他,很生气,几乎要动手打老人。
C.张良因为看到老人年纪大,只好强忍着走下桥去取鞋。
D.为了得到那本《太公兵法》,张良按照老人的话,一连三天早早地来见老人,而且一天比一天来得早,以此来表示白己的诚心。
答案:D
4)【单选题】“读此则为王者师矣”的正确翻译是()
A.你把这本书读熟会用,就可以到帝王的军队了
B.你把这本书读熟会用,就可以把它作为老师了
C.你把这本书读熟会用,就可以当帝王的老师了
D.你把这本书读熟会用,就可以成为帝王般的老师了
答案:C
5)【单选题】你读了这篇文章受到什么启发()
A.从文中看出张良那种尊敬老人,强忍屈辱的品格
B.从文中看出张良很聪明,懂得讨取老人的欢心
C.从文中看出张良是一个投机取巧的人
D.从文中看出老人是一个脾气古怪的人
答案:A
111.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边问题
宋史·辛弃疾传
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尝跋绍兴间诏书曰:“使此诏出于绍兴之前,可以无事仇之大耻;使此诏行于隆兴之后,可以卒不世之大功。今此诏与仇敌俱存也,悲夫!”人服其警切,尝谓:“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工商业)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音móu,均等)矣。”故以“稼”名轩。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死,无棺敛。弃疾叹曰:“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
1)【单选题】下面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A.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B.养生之具不求于人。
C.使此诏出于绍兴之前。
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答案:A
2)【单选题】下面句子中“是”作判断动词的一项是()
A.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
B.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
C.原此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
D.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答案:C
3)【单选题】翻译“尝跋绍兴间诏书曰”正确的一项是()
A.他试着在绍兴写跋文告谕其部属说。
B.他曾在一份绍兴年间的诏书后面写了一段跋文说。
C.他试着在绍兴年间的诏书后面写了一段跋文说。
D.他曾在绍兴写跋文告谕其部属说。
答案:B
4)【单选题】翻译“故以‘稼’名轩”正确的一项是()
A.因此,他用“稼轩”自号。
B.因此,他用“稼”字来给自己家中轩堂命名。
C.他因此而字稼名轩。
D.人们因而称他辛稼轩。
答案:B
5)【单选题】“可以无事仇之大耻”中“事”的正确翻译是()
A.名词,事情
B.动词,从事
C.名词,战事
D.动词,服侍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