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字母查成语词典:A|B|C|D|E F G|H|J|K|L|M|N|O|P|Q|R|S|T|W|X|Y|Z
在线新华字典:按偏旁部首查询汉字 | 按汉字拼音查询汉字 | 五笔字根查询
工商管理论文 | 工学工业论文 | 社会艺术论文 | 理学医学论文 | 语言教育论文 | 计算机论文
高校三级跳远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跨步跳
摘要:本文运用生物力学和文献资料,测量了高校三级跳远运动员的 跨步跳,收集了世界优秀运动员跨步跳的主要技术参数,试图通过比较研究,为高校三级跳 远的训练提供参考。
1 前言
随着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广泛兴办,高校三级跳远的运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总的来 看,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如何提高高校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是高校教练员、科研人员共同关心的问题。本研究试图通过高校三级跳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跨步跳的比较研究,为高校三级跳远的训练提供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高校三级跳远运动员10人为研究对象。收集三级跳远成绩在17 m以上世界优秀运动员跨步跳 的主要技术参数。
将一台Canon-16 mm高速摄影机放置于助跑道侧,主光轴正对跨步跳踏跳点,摄影距离为25 m,机高为1.2 m,采用定点拍摄法,拍摄速度68格/s。用NaCSPORTIA-GP-2000型影片自动解析仪解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跨步跳过程中的速度变化
表1为高校运动员三级跳远跨步跳的速度变化情况。成绩在17 m以上的运动员跨步跳着地前 水平速度的均值为9.6 m/s,高校运动员比他们差了1.2 m/s,仅达他们的87.50%;17 m以上运动员跨步跳离地瞬间水平速度的均值为8.6 m/s,高校选手差了1.4 m/s,为他们的83.25%;17 m以上运动员跨步跳水平速度的损失平均为1 m/s,损失率为10.42%,高校运动员速度的损失平均为1.28 m/s,损失率高达14.70%。从以上几组数据不难看出,不论是在保持高速踏跳,还是在控制水平速度损失方面,高校运动员都差于世界优秀运动员。三级跳远的关键是尽可能保持较高助跑速度,把第2跳和第3跳水平速度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高校运动员应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另外,表1中高校运动员垂直速率的减少为0.92 m/s,减少率为33.27%,均高于优秀运动员,反映了他们的专项弹跳力较差。
表 1 高校运动员跨步跳的速度变化情况一览表 单位:m/s n=10
着地瞬间 | 离地瞬间 | 减少 | 减少率 | |
水平速度 | 9.38
(0.17) |
7.16
(0.27) |
1.23
(0.18) |
14.70%
(2.25) |
垂直速度 | 2.60
(0.43) |
1.68
(0.36) |
0.92
(0.25) |
33.27%
(8.67) |
3.2 跨步跳过程中支撑腿的缓冲
高校运动员膝关节最大缓冲角度为122.16°±6.70°,世界优秀运动员跨步跳时膝最大缓冲角度为130°±3°,相比之下,两者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说明高校运动员跨步跳时膝关节缓冲过大,他们的着地缓冲能力差,下肢肌被过度拉长。从肌肉力学角度分析,着地缓冲能力差主要表现为运动员下肢肌伸肌退让性工作能力差,在承受较大载荷着地时,肌肉收缩元部分肌动蛋白微丝和肌球蛋白微丝结合成横桥的数量少,蹬伸时参与工作的肌纤维数量也少;同时,膝关节过度弯曲,使得肌肉弹性元部分储存的弹性能减少,蹬伸时能量转化率下降。 因此,教学和训练中,应重视发展高校选手下肢肌退让性工作的能力及向克制性工作转换的能力。
膝关节过度弯曲,会造成运动员身体重心下降幅度过大,不利于跨跳的快速起跳和获得适应 的起跳高度。另外,由于膝关节最大弯曲出现在垂直支撑前,过度缓冲,则缓冲时间延长,产生的制动也就大,此是高校运动员跨步跳水平速度损失过大的重要因素。
表 2 支撑腿三关节的最大缓冲一览表 单位:n=10
髋 | 膝 | 髁 | |
角度 | 22.04
(6.40) |
122.16
(6.70) |
86.27
(5.19) |
时间 | 35.60
(5.20) |
65.60
(5.30) |
73.60
(7.30) |
3.3 跨步跳踏跳过程中摆动腿的摆动
落地时两大腿夹角,高校运动员大于世界优秀运动员。摆动环节的摆动在踏跳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着地前两腿的剪绞动作是否积极的重要指标是两大腿之间的夹角。世界优秀运动员注重后摆的重要作用,他们在支撑腿着地之前已开始积极摆动,因而着地瞬间两大腿间的夹角小。这样做不但可以快速移动重心、缩短缓冲时间,为蹬伸创造有利条件,还可以主动缓冲着地时的载荷。而高校运动员着地瞬间两大腿的夹角过大,后摆不积极,加大了缓冲时间,不利于身体重心快速前移,同时相对增加了着地缓冲时承受的载荷。从起跳时两大腿之间夹角来看,世界优秀运动员比高校运动员大得多,表明高校运动员前摆不充分,这样便不能有效地升高起跳时重心的高度及迅速前移重心,也不能有效地增加起跳腿的蹬伸力量。
表 3 跨步跳踏跳过程两大腿的夹角一览表 单位:度
落地时
两大腿夹角 |
起跳时
两大腿夹角 | |
高校运动员 | 70.13
(9.10) |
103.03
(6.337) |
17 m以上运动员 | 50
(2) |
115
(2) |
3.4 落地角、起跳角与重心腾起角
高校运动员着地角为60.35°±2.41,世界优秀运动员着地角为68°±2,前者较小,说明高校运动员相对地加大了水平制动力,此是造成他们跨步跳水平速度损失过大的另一重要原因。不能用加大单足跳的起跳角度来增大跨步跳的着地角,这样会增加运动员跨步跳的承受载荷,不符合三级跳远的技术要求。高校运动员要想减少水平制动力,降低水平速度的损失,需强调控制着地点,保持高重心,并以积极的“扒地”式技术着地。
表 4 跨步跳踏跳的落地角、起跳角与重心腾起角一览表 单位:度
落地角 | 起跳角 | 重心腾起角 | |
高校运动员 | 60.35
(2.41) |
60.22
(3.48) |
12.70
(2.75) |
17 m以上运动员 | 68
(2) |
61
(3) |
14
(1) |
从起跳角来看,高校运动员同成绩在17 m以上者之间差距较小,这方面高校运动员表现得较 好,然而,重心腾起角两者又加大了差距。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一是高校运动员下肢肌 蹬伸力量差,获得的垂直起跳速度较小;二是高校运动员起跳腿蹬伸方向偏离身体重心较远,摆动环节不充分。重心腾起角较小会使跨步跳距离减小,破坏三跳节奏,应适当增大此角度。
4 结论
1.高校运动员跨步跳踏跳过程水平速度损失过大,向上起跳的垂直速度小。
2.高校运动员跨步跳踏跳支撑腿膝关节缓冲大,摆动腿后摆不积极,前摆不充分。
3.高校运动员跨步跳的着地角较小,产生的制动力大。应强调控制着地点,保持高重心并 以积极的“扒地式”技术着地。
4.高校运动员跨步跳的重心腾起角较小。
本文摘录自互联网络,在此刊登仅为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