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字母查成语词典:A|B|C|D|E F G|H|J|K|L|M|N|O|P|Q|R|S|T|W|X|Y|Z
在线新华字典:按偏旁部首查询汉字 | 按汉字拼音查询汉字 | 五笔字根查询
工商管理论文 | 工学工业论文 | 社会艺术论文 | 理学医学论文 | 语言教育论文 | 计算机论文
青春期前儿童营养状况评价和体型图分析
摘要 探讨了儿童营养状况和体型图分布间的相互关系。将2060名6~9岁青春期前 儿童按NCHS标准划分成14个身高别体重组,分析各发育指标和体型因子的组间 差异,比较不同组间在体型分布方面的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身高别体重的上升, 儿童骨骼、肌肉、脂肪和身材发生规律变化。在主导体型分布的体型三因子方面, 内因子逐步取代外因子,提示身高别体重值越高,男女孩体脂的累积程度对体型 的影响越大,体型图位置越向左侧移动。结论:体型图分布通过对儿童发育的不 同侧面作综合分析,有助于对儿童营养状况作更全面、客观的评价。
体质研究中多利用身高别体重(Weight-for-heignt)评价营养状况[1]。 但这种方法无法准确反映个体间在身体成分方面的差异。Heath-Carter体型图 法为解决该难题提供了可能途径:将个体在骨骼、肌肉、体脂、身材方面的差异 综合反映在内、中、外三因子上,在体型图上表现[2]。因此,体型分析有助于 了解青少儿体格发育的相对不均衡状态,较准确地区别肥胖(体脂过多)和肌肉发达, 营养不良和一般低体重。据此,可针对青少儿的不同营养状况提供增强体质的指 导,并为早期选拔运动人才提供科学依据[4]。本研究于1996年5月完成现场 测试。按国际通用的NCHS身高别体重标准将全体对象划分成不同营养状况组,作 Heath-Carter法体型分析,探讨:(1)不同营养状况儿童在发育指标上的差异;(2) 营养状况对儿童体型分布的影响。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选北京市区4所小学,对1~3年级学生整群抽样。经询问病史 和体检,剔除慢性病、发育障碍和已出现青春发育征象者(主要是女生),获有效样 本2 060人,其中男生1 095人,女生965人。
1.2 指标 身高(cm)、体重(kg)、肱三头肌皮褶厚(mm)、肩胛下皮褶厚(mm)、 腹侧皮褶厚(mm)、小腿后皮褶厚(mm)、肱骨远端宽(cm)、股骨远端宽(cm)、上 臂紧张围(cm)、小腿围[2](cm),共10项。
1.3 分析方法 利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NCHS) 制定的身高别体重标准[1],以P3、P5、P10、P20、P30、P40、P50、P60、 P70、P80、P90、P95、P97为界定值。将男女分别划分成14组。按Heath- Carter法[2]计算内、中、外因子(步骤略),确定体型图坐标x、y和个体在图 上的位置。
表1 不同身高别体重组间身高、体重和HWR指数比较(±s)
身高别体重组 | 身高(cm) | 体重(kg) | HWR指数 | |||
男 | 女 | 男 | 女 | 男 | 女 | |
<P3 ~P5 ~P10 ~P20 ~P30 ~P40 ~P50 ~P60 ~P70 ~P80 ~P90 ~P95 ~P97 >P97 F值 |
128.5±8.1 128.2±6.1 128.9±6.6 127.2±6.8 127.9±6.6 127.5±7.3 127.4±6.5 127.7±6.0 127.1±7.4 127.4±6.3 129.3±7.0 130.1±5.6 130.2±6.3 129.4±7.1 1.2 |
127.7±7.6 128.1±5.5 128.0±6.0 126.3±6.7 125.3±6.2 126.3±5.8 126.2±5.4 125.2±6.7 125.7±5.5 126.8±5.6 125.7±6.2 127.5±4.1 129.3±5.1 130.8±5.3 1.4 |
21.9±6.3 22.2±2.5 23.3±2.8 23.3±2.9 24.5±3.1 25.0±3.6 25.4±3.3 26.2±3.2 26.8±4.7 27.9±3.7 30.5±4.7 32.3±4.1 33.5±4.9 37.6±6.8 76.0*** |
21.5±5.1 22.2±2.3 22.5±2.5 22.7±2.9 23.0±2.8 24.1±2.9 24.7±2.8 25.0±3.5 26.0±3.1 27.8±3.7 28.5±4.2 30.9±3.2 33.7±5.2 36.0±4.7 30.7*** |
46.3±1.2 45.6±0.5 45.2±0.5 44.6±0.6 44.1±0.5 43.7±0.5 43.4±0.5 43.1±0.4 42.5±0.4 42.1±0.3 41.5±0.4 40.9±0.2 40.5±0.2 38.8±0.8 553.3*** |
45.9±0.8 45.9±0.4 45.4±0.5 44.7±0.5 44.1±0.5 43.8±0.4 43.4±0.3 42.9±0.4 42.5±0.3 41.9±0.3 41.3±0.3 40.7±0.2 40.0±0.4 39.6±0.6 221.2*** |
* P<0.05,**P<0.01,***P<0.001
表2 不同身高别体重组间修正上臂围、股骨远端宽和皮褶厚度和的比较(±s)
身高别体重组 | 修正上臂围(cm) | 股骨远端宽(cm) | 皮褶厚度和(mm) | |||
男 | 女 | 男 | 女 | 男 | 女 | |
<P3 ~P5 ~P10 ~P20 ~P30 ~P40 ~P50 ~P60 ~P70 ~P80 ~P90 ~P95 ~P97 >P97 F值 |
16.5±2.5 16.4±1.0 16.8±1.1 17.0±1.3 17.4±1.3 17.9±1.3 17.9±1.3 18.5±1.2 18.8±1.7 19.0±1.6 20.0±1.8 20.8±1.6 20.3±1.6 21.1±1.7 66.2*** |
16.6±2.0 16.3±1.0 16.2±1.1 16.5±1.1 16.8±1.2 17.2±1.1 17.5±1.2 17.8±1.3 18.4±1.5 18.9±1.7 19.8±1.5 20.2±2.1 21.2±1.0 20.9±2.5 38.5*** |
7.3±0.7 7.4±0.4 7.4±0.4 7.4±0.4 7.5±0.5 7.6±0.6 7.6±0.5 7.7±0.4 7.7±0.4 7.8±0.4 8.0±0.7 8.2±0.5 8.2±0.4 8.4±0.7 21.9*** |
7.0±0.5 7.1±0.3 7.1±0.5 7.1±0.4 7.1±0.4 7.2±0.4 7.2±0.5 7.3±0.4 7.4±0.3 7.5±0.5 7.6±0.5 7.6±0.7 7.8±0.4 7.9±0.6 9.8*** |
9.6±2.4 10.1±2.7 12.2±4.7 12.0±3.4 12.3±2.8 12.7±3.5 13.7±3.8 14.1±3.9 15.1±4.8 17.4±5.2 20.6±6.3 25.9±6.5 28.4±9.8 34.8±12.2 506.3*** |
12.1±2.9 12.8±2.8 13.0±3.1 13.3±3.0 14.0±2.5 15.5±3.0 16.5±3.5 18.2±4.2 18.7±4.7 21.5±4.9 24.0±7.4 30.0±9.0 29.8±9.6 35.8±10.5 54.4*** |
修正上臂围(cm)=上臂紧张围(cm)-肱三头肌皮褶厚(mm)/10皮褶厚度和(mm)=肱三头肌皮褶厚(mm)+肩胛下皮褶厚(mm)
* P<0.05,**P<0.01,***P<0.001
2 结果
男女人群营养状况都呈近似正态分布,但峰值在~P20上下,而非NCHS理论分布的P50,说明我国儿童的总体营养状况与发达国家比,仍是较低的。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发育指标,作不同身高别体重组间的比较(表1、表2),体重、修正上臂围、股骨远端宽、皮褶厚度和、HWR指数随着身高别体重的上升,呈规律的梯次递增,提示营养状况越好,骨骼、肌肉发育水平越高,体脂累积程度越大,男女组间差异都以皮褶厚度和、HWR指数最显著,提示在不同身高别体重组间,最引人注目的是体脂量和身体胖瘦程度的变化。修正上臂围、体重、股骨远端宽都分别在~P20-~P30和~P80上下,出现两次较大的增幅。相比之下,身高的组间差异是最不明显的(P?.05)。
图1 不同营养状况男生体型三因子的比较
图2 不同营养状况女生体型三因子的比较
在上述发育指标组间差异影响下,体型三因子也呈规律性变化,见图1、图2。随着身高别体重水平提高,男女生内、中因子梯次上升,而外因子节节下降。三因子的相互关系,男女十分相似,即按身高别体重都可分3类。第1类为~P30前,随着内、中因子稳定上升,外因子从占绝对优势到逐步削弱。第2类是~P30~P80间各组,中因子逐步占优势,内因子(尤其女生紧随其后。第3类为~P80后各组,内、中因子同时占据主导地位,外因子越来越无足轻重。男女生之间有一定差别:尽管很胖的男生,中因子仍略占优势;女生则多以内因子略占优势。
表3中不同身高别体重组男女生在内胚、中胚、外胚型3类体型中的分布变化亦十分规律。在P20以前各组外胚型者占绝对优势;随着身高别体重水平的逐步上升,外胚型者越来越少,到~P50后各组基本绝迹。相反,随着身高别体重的上升,内胚型所占比例持续增大,尤以女生明显。~P50后各组男生内胚型逐渐增至50%左右,女生逐步增至70%。男女中胚型的比例在各组内先上升而后逐步下降。男女间的主要差别在~P60~P95各组内,男生仍以中胚型者占多数,女生则中胚型被内胚型取代而降居次要地位。
图3、图4显示的各身高别体重组在体型图上的规律性左移现象,表明随着身高别体重界值的上升,内因子越来越比外因子占优势(按Heath-Carter法,X轴=外因子-内因子);换言之,儿童体内脂肪的累积程度在提高。
表3 不同身高别体重组男女生在内、中、外胚3类体型中的分布
身高别体重组 | 男 生 | 女 生 | ||||
内胚型(%) | 中胚型(%) | 外胚型(%) | 内胚型(%) | 中胚型(%) | 外胚型(%) | |
<P3 ~P5 ~P10 ~P20 ~P30 ~P40 ~P50 ~P60 ~P70 ~P80 ~P90 ~P95 ~P97 >P97 |
3.3 0 1.4 0 0 1.7 4.2 3.6 4.9 7.4 16.4 38.5 50.0 52.6 |
0 0 4.2 23.1 45.5 77.8 91.7 96.4 95.1 92.6 83.6 61.5 50.0 47.4 |
96.7 100.0 94.4 76.9 54.5 20.5 4.2 0 0 0 0 0 0 0 |
0 0 0 0 2.4 4.6 20.3 23.5 22.5 23.5 40.7 58.3 66.7 70.0 |
1.7 0.0 1.6 9.9 26.2 53.8 71.9 76.5 77.5 76.5 59.3 41.7 33.3 30.0 |
98.3 100.0 98.4 90.1 71.4 41.6 7.8 0 0 0 0 0 0 0 |
图3 男生14个身高别体重组 图4 女生14个身高别体重组
在Heath-Carter体型图上的中心位置在Heath-Carter体
型图的中心位置
3 讨论
从本样本的身高别体重分布可看到一个现象:既有5.6%男生和6.9%女生身 高别体重低于P5(有营养不良倾向,其中男女各有2.7%和3.5%属低于P3的中等以上 营养不良),又有6.1%男生和5.5%女生身高别体重高于P95(有肥胖倾向,其中男 女各有5.2%和4.2%属高于P97的中度以上肥胖)。这一营养不良和肥胖两个极 端都偏高的“双峰”(two peaks)现象[5],是总体上还不富裕,但膳食营养摄 入正在迅速提高的发展中国家的特征。正如WHO专家在推荐NCHS标准时指出的:“…… 对许多尚不富裕的人群而言,NCHS有点像是太高的理想标准;但这个标准通过长 期努力是应该能达到的,因为儿童的营养状况本应如此。”正因为NCHS标准分段 合理、细致,统计方法科学,所以由它划分的不同身高别体重组间在体脂累积程 度和身材胖瘦方面(见表1的HWR指数和表4的皮褶厚度和指标)界限明确,反映营养 状况客观、合理。在这方面,NCHS标准是目前国内身高别体重标准[6]远未能 达到的。
NCHS的适用对象是青春发育尚未开始的儿童[1],故本研究在确定样本时, 逐一剔除已有青春发育征象的或有明显身高生长突增(根据年度体检记录)的男女生。 因此,在分析过程中基本排除了青春期各种复杂因素(如生长突增时间、幅度,性发 育等)的干扰,为准确分析描绘儿童期的营养状况及体型特点打下基础。
然而分析也证实,单纯建立在身高和体重基础上的身高别体重标准,对营养 状况的评价只是粗线条的。只有配合体型分析,才能对骨骼发育、肌肉发育、脂 肪积累、身材胖瘦等作出综合判断。例如,NCHS标准将身高别体重<3、~P5,~ P10的儿童通常确定为中度以上营养不良、轻度营养不良和低体重,但实际上他 们的平均身高比后几组更高。说明我国有相当数量的所谓“营养不良”儿童,其体重 不足是因身高发育过快导致的暂时现象,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常见的由热量-蛋白质 长期摄入不足引起的饥饿性发育迟滞(主要特征是身高明显不足)有本质不同。不过, 他们的骨骼、肌肉发育水平较低,属典型的“豆芽体型”,应通过营养、段炼等综合 措施尽快纠正。又如,身高别体重在~P80、~P90、~P95、~P97和>~P97的 儿童习惯上分别称为超重和轻、中、重、极重度肥胖。随身高别体重上升,其体 脂累积度越来越高,内因子越来越占优势,体型图位置明显左移。但是,这部分 儿童仍有着身材高大、骨骼肌肉发育良好等优势潜力。对他们来说,当务之急是 指导平衡膳食摄入、加强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纠正“静多动少”的生活方式,以便 通过即将到来的青春期生长突增大好时机,逐步改善体成分,纠正体脂过多的不 良倾向[7]。在早期选拔运动人才方面,对身体有较高要求的,理想的身高别体 重范围是~P10-~P30;对力量有较高要求的,身高别体重范围是~P50-~P80。 但是,正如RM Malina所指出的:“儿童体型具有相当大的可变性。……其中最不 可预测的,是伴随整个青春发育过程所出现的、由遗传因素主导的各种体成分变 化所产生的影响。”[4]因此,对于初步入选的少年运动人才,仍应加强青春期 体格发育监测。其中,Heath-Carter体型图将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8]。
本文摘录自互联网络,在此刊登仅为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作者所有.